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证时应排除西医理论影响
“一方百病”与“一病百方”
两岁幼儿胸部受创 医生紧急施救成功
中西医结合 治疗脑病创新多
1
11 1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证时应排除西医理论影响
 

中医辨证时应排除西医理论影响
□郭宏强

    时常有同事或同行询问笔者,应用中医理论诊治疾病时,如何排除西医理论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这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故两者有互补、互通之处,但这不代表在运用中医理论诊治疾病时可以应用西医思维解决问题。比如,我们不能一看到肿瘤患者,就运用白花蛇舌草、重楼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运用中医思维来思考肿瘤

    如今,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中医药研究中出现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应用西医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学的方法筛查药物。笔者感觉,拿来一些中药进行研究都能从中发现抗肿瘤成分。不可否认,现在,有一些抗肿瘤的化疗药物是从中药中提取的,但是这样一直做下去,笔者感觉有一些不妥。由于这样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把中医的灵魂——“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丢掉了。
    西医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和控制的大致情况是一些患者在随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内又复发了。现在,研究人员将其归结于“休眠期细胞”“肿瘤干细胞”“肿瘤起源细胞”。治疗肿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前关注点多集中在肿瘤细胞方面;但近年来关于针对免疫检查点以及再早期的关于肿瘤血管的治疗,让研究者逐渐将关注点从肿瘤细胞入手找靶点,逐渐转向从周围环境中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当然,针对这些免疫耐受点的治疗,只是纠正了微环境中的一个点。由于发生肿瘤不是周围环境中一个点的改变或者异常,而是很多点出现了问题,所以针对治疗不是100%有效。
    同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肿瘤:肿瘤细胞是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由于基因的改变,导致正常组织细胞无序、失控性生长,这就好像家中的小孩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坏”了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一学“孟母三迁”的故事,首先将周围环境改变好,如果小孩“坏”得太深就对其进行教育、改造,而不是将其杀死,血液病中的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诱导分化”就符合这种情况。不要把人体割裂开来,而要根据中医“整体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阴阳平衡或阴阳和合”的理论,调整失衡的阴阳,恢复人体整体的正气,则可祛除邪气。

中医辨证时应不受西医理论影响

    不可否认,目前肿瘤的治疗还是以西医为主,但是治疗后如果能够运用中医、中药调理身体,促使患者快速恢复正气,可能对整体的疾病控制是有好处的。但是,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就必须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四诊(望、闻、问、切)合参来辨证施治,不要受西医思维的干扰。有人说西医的影像学可以对确诊病位提供参考,但是这样的参考反而使辨证出现误导现象。比如肺癌,临床辨证发现有一些是肺阳不足,寒饮内停,但有一些患者是肾阳不足。如果根据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提示信息,很容易将人的思维局限于上焦,而不会考虑下焦的肾阳,从而丢失了中医的“整体观”。因此,中医在应用中医理论诊治疾病时,应把西医的知识放到一边,完全用中医思维治疗疾病。再举个例子,还是肺癌,位于肺底部,这类患者会感觉胁肋部位疼痛,按照中医理论,这是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所以如果中医开处方,就可加上元胡和川楝子或者香附与郁金以疏肝、止痛。
    平时,笔者时常参加外科或血液科等科室会诊,主管医生经常会先介绍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的情况。这时,笔者会问他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腹胀”或者“发热”,这就是主要症状,中医重视“抓主要症状”。随后,笔者会直接去病房看望患者,通过望、闻、问、切综合辨证,确定治疗与处方思路,而不是盲目运用西医疗法治疗疾病。
    当然,会诊时,笔者会注意其他医生的处理方法是否与中医的辨证结果相抵触。比如,笔者曾经治疗一位食管癌患者,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出血,西医采用冰盐水止血。笔者运用中医思维辨证后,判断该患者属于脾肺阳虚,运化失司。笔者认为,每天用大量的冰盐水会伤及脾阳,脾不运化,患者时常口吐白色的清稀涎沫,使得脾不统血。最后,患者停用冰盐水,服用中药一段时间后,出血停止。
    后来,该患者化疗后,为了巩固疗效,坚持服用温脾肺散寒饮一两个月,口吐涎沫被彻底治好。因此,中医辨证时不要受西医理论的影响。
    以上是笔者在临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现整理成文字供大家参考。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