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中心医院开展首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术
本报讯(记者王明杰 通讯员陈 静)日前,信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外二科护士长徐瑾在骨干护士杨玉珍及孙志娟的配合下,首次成功开展了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此项技术为信阳市首例。 据徐瑾介绍,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术是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的一项操作,是成人无法经上肢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时的一种补救方法。 接受该手术的患者为右肺中央型肺癌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并合并全身骨转移。患者病情重,输液治疗时间长,并且存在上腔静脉压迫狭窄现象,不能经上肢外周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但是,患者又需要输注化疗药物来治疗疾病,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必须为患者开辟一条安全的输液通路。以往,都是经股静脉置入普通中心静脉导管,存在留置周期短、易感染、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 “如何才能为患者开辟一条长期、安全、有效的输液通路,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解决护理人员穿刺困难等难题呢?”这引起了徐瑾的思考。 徐瑾借助外出学习与平日的经验积累,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状况、合作程度、活动能力以及局部皮肤情况,迅速组织科室骨干护士杨玉珍和孙志娟进行了综合评估。在充分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她们决定为患者进行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术。 徐瑾等人默契地配合,应用B超引导塞丁格穿刺技术,历时半小时,为患者经股静脉成功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建立了一条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满足了患者多周期化疗的需要,改进了经股静脉置入普通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时间短、易感染、易堵管等弊端。 目前,信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外二科护理团队已经熟练掌握了PICC置管盲穿、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管,以及置管后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和常规维护及输液港的维护工作。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技术在该院已日臻成熟。此项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预穿刺血管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具有实时引导、可视化、减少并发症的优势,不仅能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还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途径。 此次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信阳市中心医院静脉治疗技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因上腔静脉综合征、无法经上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开辟了一条较简单且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提高了该院静脉输液治疗的整体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推动了该院护理服务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