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的温情健康网 ——全国“群众满意卫生院”邵原卫生院工作侧记 □王正勋 侯林峰 宗慧杰 文/图

邵原镇位于济源市西部边陲,东与“天下第一洞”王屋山毗邻,西与山西省接壤,是“女娲补天”神话之乡,素有“河南西大门”之称,辖区总面积374平方公里,下辖50个行政村,4万余人,境内有多片林区,以山地为主。就是这样一个大山中的古镇,在医改的浪潮中砥砺而行,攻坚克难,为大山中的居民们编织了一张温情健康网。 内外兼修强自身 2015年5月,在济源市委、市政府和济源市卫生计生委的帮助下,邵原卫生院实现整体搬迁。“邵原卫生院的旧址破败不堪,整体搬迁工程为卫生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搬迁后的卫生院,住院环境更好了,科室布局更合理了,地理位置也更加优越了。”邵原卫生院院长卢胜利笑着说。 邵原卫生院搬迁后,又投入100余万元加强了医院硬件设施建设。该院建设了高标准的中医特色治疗区,设置了文化标语和引导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先后引进了CR(计算机X射线摄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该院投资建设了远程医学中心,投资建设了高标准的计划免疫接种门诊,投资5万余元给病房配备了物品柜,投资2万元改建了餐厅,同时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一系列投入和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卫生院的形象,也有力地提高了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硬件建设提升之后,人才梯队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为了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体医疗水平,邵原卫生院采取以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的方式,以医联体为载体,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培养人才。该院积极邀请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专家来院坐诊、查房,积极邀请专家来院讲课、教学。同时,该院积极选送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医疗质量评比、三基考核等继续教育活动。目前,该院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卫生技术人员的89%,人才队伍正在迅速优化。 邵原卫生院在培训医务人员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乡村医生培训,平均每个月都要组织乡村医生进行一两次实用技能或专题培训。 严格管理重服务 卢胜利说:“我们辖区多为山地,最远的村距离卫生院有30多里。如今各个村以老年人、留守儿童和患病疗养者居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庞大,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艰巨。这就需要我们用更高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的服务团队,担负起为辖区居民们保驾护航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邵原卫生院将所有乡村医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该院规定,乡村医生每天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手机签到,如果有事不能在村里坐诊或服务,需要提前向相关人员请假,并写明事由。如果乡村医生未能及时签到或擅自脱岗,邵原卫生院也有详细的考核办法对其实施惩罚。邵原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工作人员除了巡查乡村医生建立的档案和签约服务情况外,还会不定期进行巡查,发现擅自脱岗的、群众投诉的,在核实后都会进行处理。对于群众反映良好、工作积极的乡村医生,邵原卫生院也会给予奖励。“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重要一环,将乡村医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就是为了让乡村医生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服务。”该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杨艳丽说。 完善乡村医生管理只是邵原卫生院强化管理注重服务的一方面。该院通过目标管理机制、领导协调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督导量化机制、创新服务机制等,在医院内形成了“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氛围,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强有力的管理服务制度基础上,邵原卫生院为了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挑选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院一起组建了7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这些队伍平日里走村入户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宣教,做健康指导等。尤其对于重点人群和贫困户,家庭医生时刻将他们放在心上,经常上门为他们检查身体,指导用药。“这些娃子们心地真好啊(善良)!经常来给我检查身体,陪我拉家常……”提起自己的签约医生,邵原镇二里腰村的黄大妈感慨地说。 目前,邵原卫生院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万余份,对辖区近4000名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疾病预防指导;对全镇6岁以下儿童、孕产妇进行了登记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管理率均达到标准要求以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率达5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达100%。 “群众满意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坚持‘精医、敬业、仁爱、德尚’的医院精神,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卢胜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