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儿科病区的“名片”擦得更亮了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朱宏伟 吕伟雅 文/图
刘玉倩(前排中)和她的姐妹们
在孟津县中医院儿科病区,有一位被住院患儿亲切唤为“护士阿姨”的白衣天使,她就是在护理岗位上勤奋工作31年,连续两次获得“洛阳市百佳名护”荣誉,连续3次荣获全县“优秀护士长”。在今年全县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的表彰大会上,她带领的儿科护理团队脱颖而出,获得“优质护理病区”荣誉。多年以来的“梦”终于变成现实,她欣慰地笑了。 8年前,孟津县中医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儿科病区,任命刘玉倩为护士长。当时,科室里只有3名医生和7名护士,除了作为护士长的她,其他护士全无幼儿静脉输液经验;医疗设施落后,条件差,没有独立的病区,与其他科室共用几间病房。儿科病区作为新设立的病区,知名度低,患儿少;面对这种现状,医务人员忧心忡忡,缺乏工作动力。但刘玉倩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她相信儿科病区有前途;她深信,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把病区打造成中医院的护理品牌病区。 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刘玉倩带领着儿科护理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一点点、一步步地改变着儿科病区的面貌,开始了“圆梦之旅”。 ——为了解决没人扎儿科头皮针的问题,她坚持在上班、下班时间随叫随到,半夜三更从家赶往医院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冬季,在住院患儿比较多时,为了方便工作,她果断以医院为家。为了尽快提高护士们的扎针技能,她除了手把手地传授扎针技能,还向医院申请安排护士轮流外出培训;她买来小白兔,抽空儿指导护士们练习扎针,并长期坚持下来,这已成为病区护士提高扎针技术的“法宝”。 ——为了解决病区床位太少和无独立病区的问题,她与科主任多次向医院负责人汇报工作,申请把儿科病区迁离综合科室,形成独立的儿科病区,为住院患儿营造良好的诊疗氛围。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她把工作规范的落实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建立详细的考评机制,甚至细致到护士不能穿有药物痕迹的工作服出现在病房。除接受医院每月的考核外,她还成立了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将每一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让全体护士参与其中。她要求大家将护理操作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相提醒、互相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使医院整体护理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为了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她提出“硬件不中,软件支撑”的理念,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求站在患儿及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面对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护士要像对待亲人一样;每月召开座谈会,宣传健康常识,征求患儿家长意见;积极为患儿及家长办实事,赢得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支持等。于是,一些患儿家长认可了该院的“软件”,患儿家长说:“中医院儿科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服务水平高!”经过患者及家长的口口相传,逐渐树立了孟津县中医院良好的形象。 ——为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她把团队当成了“家”,谁在工作上有亮点,她会及时表扬、鼓励;谁在工作上由于疏忽出错了,她会及时提醒等。她记着每一名护士的生日,在护士生日当天,她会及时送去鲜花,以表达最诚挚、温暖、温馨的祝福。大家都深爱着这个团队,尽管工作很苦很累,但是都觉得很幸福。 如今的孟津县中医院儿科病区已从过去的“丑小鸭”转变为美丽的“白天鹅”。可是,刘玉倩和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是,她们把获得“优质护理病区”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努力把儿科病区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