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爱军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代著名的医药物学家,著有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李言闻医术高明,心地善良。李时珍童年时受父亲的影响颇深。李言闻见儿子聪明好学,希望他走科举道路,以改变家庭的处境。14岁时,李时珍考中秀才,以后3次乡试不第,便毅然随父亲学习医道。 李时珍刻苦学习,积极钻研,不久也挂牌行医。李时珍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医疗技术不断提高。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深感古代本草医药书籍中有很多缺陷,有的药物名称相同,却是两种东西;有的药物名称不同,实为同一种物品。对于药物解释混乱、分类失宜等情况,他都记录下来。李时珍还发现,古代医药书籍的作者中,有不少人偏激保守,轻视民间药方。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李时珍觉得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到北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这1000多年间本草学是不断发展的,而这之后却停滞下来,原有的本草书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更为可怕的是,有的旧本草书籍中的错误记载被引用后,还会造成一些患者的死亡。此后,李时珍立志要对旧的本草书籍进行整理和补充,采其精华,正其谬误,使之是非有归,从而更为广泛周密地对中国药物学做一次总结。 为此,李时珍不仅认真阅读、研究医药书籍,而且对经史百家的著作、历代诗词文赋都仔细阅读。只要是和本草有关的,他都进行研究,光摘录下来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有读书“十年不出户庭”之说。 李时珍30岁时,因治愈了楚王儿子的病,被聘为楚王府的奉祠正,不久被推荐到太医院任职。李时珍曾先后向楚王和太医院多次提出整理本草书籍之事,都遭到冷落和鄙视;但他毫不气馁,整理本草书籍的决心更加坚定。在太医院,李时珍又阅读了皇家珍藏的图书和医学典籍,并看到许多稀有的药物标本。李时珍因时常牵挂整理本草书籍之事,不久便辞职回乡。 1552年,李时珍开始着手编辑本草书籍。古代学者“以纲挈目”“纲举目张”的编辑方法启发了他,他选取这种编写格式,并确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从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先后到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详细考察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收集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并记录整理。 远游访药归来,李时珍就忙着写书。除助手外,他还动员自己的儿子、孙子查抄资料、绘图。经过长达27年的努力,他广罗博采、芟繁补缺、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190万余字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52卷,分16部60类,收药1892种,绘制药图1109幅,附方11096首。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产地、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累积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论述炮制方法;又以“气味”“主治”“附方”等分述其性味、功用和配伍。该书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 书成之后,为早日刊印,李时珍四处奔走。后来,南京金陵出版商胡承龙答应刊印,李时珍才返回蕲州。然而,李时珍没能见到自己的著作出版,便于1593年与世长辞。 1596年,《本草纲目》首次在南京出版,很快就传遍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医药巨著”。 《本草纲目》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知识的总结,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医学史及世界科学史上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供职于郑州广安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