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二冬膏 养阴润肺燥咳
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
七种常用中药的应用
治疗痛经食疗方
脊柱侧弯的自我检测法
下肢动脉狭窄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
1
11 1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七种常用中药的应用
 


□秦少波

   中药的命名是很有意思的。有以五色命名的,如青葙子、赤芍、黄连、白前、黑芝麻;有以十二生肖命名的,如鼠粘子、牛黄、虎杖、菟丝子、龙胆草、蛇床子、马钱子、羊蹄、猴枣、鸡矢藤、狗脊、猪苓;有以方位命名的,如东丹、西洋参、南沙参、北豆根、天麻、地肤子;有以季节命名的,如椿皮、夏枯草、秋石、冬葵子;有以数字命名的,如一枝黄花、两面针、三叉苦、四季青、五灵脂、六神曲、七叶一枝花、八角(大茴香)、九节菖蒲、十大功劳叶、百部、千年健、万年青。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规律,不再赘述。
    中药带“黄”的药有很多,功效、主治、组方各不相同,下边介绍7种常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麻 黄
    分类: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痹症、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水煎服,3克~10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虚喘者慎用。
    常用方剂:麻黄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华盖散、麻黄加术汤。
麻黄根
    分类:收涩药中的固表止汗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经。
    功效:敛肺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3克~9克。
    注意事项:有表邪者忌用。
    常用方剂:麻黄根散、牡蛎散。
黄 芩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主治: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血热吐衄、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服,3克~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凉膈散、小柴胡汤、黄连解毒汤。
黄 连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胃肠湿热、泻痢呕吐、热盛火炽、高热烦躁、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胃热炽盛呕吐、牙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2克~10克。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常用方剂:芍药汤、黄连阿胶汤、香连丸、泻心汤、左金丸。
黄 柏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主治:湿热带下、泻痢黄疸、热淋脚气、疮疡肿痛、湿疹湿疮、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用法用量:水煎服,5克~10克。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常用方剂:白头翁汤、二妙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生地黄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热入营血、口干舌绛、血热妄行、斑疹吐衄、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10克~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常用方剂: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四生丸、增液汤。
熟地黄
    分类:补虚药中补血药。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水煎服,10克~30克。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注意事项:本品滋腻碍胃,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常用方剂:四物汤、胶艾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
    中药带“黄”的常用药物还有:黄芪、胡黄连、大黄、蒲黄、姜黄、黄药子、牛黄、黄精、雄黄、硫黄、天竺黄,功效主治各有千秋。用药如用兵,要想药到病除,成为名医,必须辨证准确,用药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作者供职于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