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秦少波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宰相,我们中学时曾学过他写的《岳阳楼记》。他在青年时,过得相当落魄,但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古代的读书人,相当一批都是这样,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能改斋漫录》记载了范仲淹的一桩轶事。科举考试前,范仲淹到庙里求签,问庙里的住持僧:“我能高榜得中,将来做宰相吗?”僧人说:“不能。”范仲淹出门后,有点失望,立志说:那我就做一个郎中吧。有人问他:“郎中怎么能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比呢?”范仲淹说:“宰相掌管平衡,是为百姓谋福祉的,郎中掌管生死,是济世活人的,都是造福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便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出处。 关于佐证,在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中亦有记载:范文正公微时尝云,读书学道,要为宰辅。得时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时不我与,则当读黄帝书,深究医家奥旨,是亦可以治人也。俗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个记载更显权威。 大唐武则天朝的宰相狄仁杰,我们看的影视剧,断案如神,实际上他的医术也是很高的。狄仁杰在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在闹市中看到一个人颜面部长了瘤子,很大,这个人十分痛苦。狄仁杰看到后说:“我能治疗。”只刺了一针,瘤子便应声落地,这家人磕头拜谢,并拿出千金酬谢,狄仁杰什么也没有要,转身便走了。这个中医典故见于唐朝薛用弱的《集异记》,故事讲得纵然有些夸张,但对狄仁杰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却是肯定的。其实,治病救人和匡扶社稷、治理天下是一样的,其内有相通之处,高明的医生常用治理国家的道理来治疗人的疾病,成功的宰相用治疗人的疾病的道理来治理国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在曹操夺取荆襄九郡欲渡江吞并东吴时,随鲁肃游说孙权的谋臣,建立孙刘联盟,共同御曹。在舌战群儒这回小说中,头号谋臣张昭首先责难说:“你没有投靠刘备时,尚能攻城占地,你投了刘备,为何一败再败?”诸葛亮笑说:“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驳倒张昭,又一一驳倒其他谋士。这就是用治病的道理来讲治理国家的具体应用,上工治国,中工治人,下工治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高手出自民间,平民也可以为相,曹刿是贫民,却打赢了长勺之战。医生,也非绝对的科班出身才行。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见到三位知识分子成为医者的事实。 第一个是位教师退休后,回到偏远的农村老家,买了中医书籍自学,几年后,求诊者门庭若市,他只开处方,没有药,买药需要患者自行到药店购买,不收诊费,病家随心给个5元、10元,也治好了很多人。 第二个是位50多岁的司机,有好几辆城乡公交车,家庭条件殷实,患脑梗死后左侧肢体偏瘫,有糖尿病史数年,住院时感染手足癣,左足趾皮肤破溃,疼痛难忍,在医院治疗后,效果不佳,钱没少花,还是没有治好。几个月后,再次见到这个患者,足部愈合,疼痛消失,询问他的治疗经过。原来他村里有个老学究,给他开了处方和外洗药,最后治好了足疾。 第三个是位教师刚退休,他老伴儿大面积脑出血成植物人,在他的精心护理下,老伴儿由植物人慢慢苏醒,久病成医家,再加上他好钻研,渐渐对医学有了一些知识,询问他的患者,反而超过了他老伴儿的主治医生。民间有俗语:秀才改医生,不用一黄昏。是说古代的读书人,由于文化水平高,稍微一努力,成为医生很容易,而实际情况是,这个秀才也要辛苦读医书,努力钻研才行。 我们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奋斗目标是成为名医、良医,过程是艰辛的,必须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才可功成名就。 (作者供职于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