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焦德超 李兆南 文/图


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骨骼以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系统或直接蔓延等途径转移至骨骼的恶性肿瘤,以血行转移多见。骨转移瘤是成年人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转移瘤的15%~20%,仅次于肺及肝转移,居第三位。 而在骨转移瘤中,长骨转移仅次于骨盆转移和椎体转移。通常以破坏骨端松质骨为首发,随着病情进展病灶进一步侵害骨皮质引起骨质破坏,患者常常出现局部疼痛、活动障碍和病理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积极治疗对于控制肿瘤病程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很有意义。 病 因 目前为止人们对骨转移瘤的发生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一般认为骨转移瘤涉及多种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肿瘤细胞具有离开原发灶转移到远处骨组织的能力。并不是所有肿瘤细胞都能发生转移,而是由一些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所致。不同的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情况也不一样。有的肿瘤很少发生骨转移,如皮肤癌、结肠癌、口腔癌、食管癌等,称为厌骨性肿瘤;有的肿瘤常发生骨转移,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及肾癌,称之为亲骨性肿瘤。 临床表现 疼痛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种是机械性导致的疼痛,肿瘤组织的压迫致骨组织变薄,骨皮质张力增加从而引起骨痛。一种是生物性疼痛,由肿瘤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或细胞因子导致的骨痛。因此,骨转移瘤的治疗以缓解疼痛、预防和治疗病理性骨折为主,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与原发性骨肿瘤引起的很相似症状为间歇性的,也可以是很尖锐而严重的,尤其在夜间疼痛更加剧烈。 实验室检查 生化指标:实验室检查在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骨吸收标志物的检测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骨转移瘤的生化指标包括:1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1型胶原羟基末端肽、骨碱性磷酸酶和骨唾液酸蛋白。1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和1型胶原羟基末端肽只来源破坏的成熟骨基质,是反映溶骨性破坏较为敏感及特异性指标。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是骨骼系统常规检查方法。但是,当骨破坏超过50%或病灶直径大于1.5厘米以上时才能在X线平片上发现转移灶。 CT具有良好的解剖分辨率。可很好地显示浸润性骨质破坏以及周围形成的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骨转移瘤血供情况,并且同时可以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在诊断骨骼系统肿瘤方面敏感性较X线高,可以评估骨显像(BS)中不确定的病灶;判断骨转移瘤有无发生病理骨折;显示骨转移瘤伴有的软组织肿块。此外,核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是显示骨髓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穿刺活检 活检取得的病理结果是最准确、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取材时应尽可能取到软组织浸润部分及髓腔内的肿瘤组织。经皮穿刺包括两种方法:抽吸及取芯。抽吸穿刺适用于细胞成分丰富的肿瘤,取芯穿刺有利于实质性肿瘤。 介入治疗 骨转移瘤的治疗以缓解疼痛、预防和治疗病理性骨折为主,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外照射治疗、手术治疗等。介入治疗是常规治疗的补充和进步,报道较多的方法有: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消融治疗等。 经皮骨成形术(POP):经皮骨成形术广义上是指应用于身体各部位的经皮骨水泥注射技术,狭义上是指椎体外其他骨骼的经皮骨水泥注射技术。作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外延,POP可以为那些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或对放疗、化疗耐受的椎外骨肿瘤患者提供即时的疼痛缓解和机械稳定。但有以下状况的患者不适宜行POP术: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骨髓炎,急性感染,对骨水泥敏感,大于5处病变,病变距重要神经、血管距离小于1厘米。骨皮质不完整为相对禁忌证。
右侧股骨转移瘤,骨水泥成形术(如图):POP治疗椎外骨肿瘤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加固骨骼。由于骨水泥抗压力强、硬度高,注入病变部位后,能增加骨骼强度,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预防微骨折,防止骨骼畸形和病理性骨折。2.缓解疼痛。骨水泥聚合时可一过性产热,使病变周围的神经末梢和肿瘤坏死,从而缓解患者疼痛。也有相关文献报道,骨水泥单体的毒性还可能产生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使肿瘤体积缩小。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如图):《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指出,放射治疗具有迅速止痛、不良反应小的优点,是骨转移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约70%的骨转移瘤患者放疗后疼痛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而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方法,属于近距离内放射治疗,具有精确度高、创伤小及并发症低等优点,其对骨转移瘤的疼痛控制已得到临床证实,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5I放射粒子能持续释放低剂量γ射线,γ射线对肿瘤细胞核内DNA(脱氧核糖核酸)双链有直接损伤作用,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目的。同时,γ射线对机体内水分子产生电离,生成自由基,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增殖期和有丝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对γ射线敏感,持续不断被杀伤,而静止期的肿瘤细胞相对不敏感,上述肿瘤细胞不断被杀伤,此期的肿瘤细胞被迫进入增殖期,确保了射线持续不断地杀伤肿瘤细胞。由于放射粒子活度小,损伤半径小,因此植入肿瘤组织内对周围正常组织仅产生轻微损伤。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