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脏腑的“三面镜子” □刘培民
俗话说:隐患险于明火,健康亦然,早发现疾病的不是医生,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你想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就不要忘记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怎样才能做到呢?经常照照“镜子”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照镜子,可以看见镜中的自己,仪表有不妥之处随时调整。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有镜子,能看出脏腑是否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以下三处。
屁为脾之镜 屁就是人的排气功能,人体在呼吸、说话、吃饭、喝水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摄入气体。食物在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在胃肠的蠕动、推导作用下,渐渐聚合,然后被排出体外。所以排气是正常的生理行为。 如果总想排气,而且排气之后,肚子里会感觉到轻松畅快,不排气的话腹部就胀满,而且自己常能听到肠鸣、气窜的声响,这个就要考虑脾的运化失常了。脾运化失常多是由肝脾不和所导致。郁怒伤及肝气,进而克伤脾气,便形成了气滞、脾胃运化失常的局面。这个时候,人就容易腹胀、想排气,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数不规律。 还有一部分人排放的屁味比较重浊,比如有腥臭味、臭鸡蛋味的时候,一般就是消化道内有出血、感染或者是服用含蛋白较多的食物等情况引起的。 这种情况一是与食物的性状有关,二是与人体内环境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虚、肝郁气滞,导致脾胃功能运化失常,调理可以通过揉按穴位来辅助治疗,如揉按足三里穴、内关穴、天枢穴等,也可尝试艾灸足三里穴、中脘穴、天枢穴等调理脾胃功能。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如健脾消食片、大山楂丸等;也可以煮一些食疗粥,如芡实黑米粥、八宝粥、薏苡仁粥等来调理脾胃功能。 胁为肝之镜 中医认为,胁从腋下开始,到肋骨的最下端,这块地方即为胁。胁肋主要是肝经经络所循行的主要部位,也是肝气不舒的主要表现地,左胁肋是肝气上行的路线,右胁肋是肺气下循的路线,肝气不舒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同时也会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这个部位就会出现胀闷不适感、隐痛或灼痛等症状,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出现灼痛时就要清肝泻火或柔肝缓急止痛了。 胁肋部胀闷不适的常用药物有逍遥丸、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或用陈皮、菊花、玫瑰花等泡水代茶饮。胁肋隐痛或灼痛,需要口服一贯煎、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和血府逐瘀汤等。 踵为肾之镜 踵,就是脚后跟。脚后跟就是肾经所循行的路线。人年纪大了之后特别是60岁以上,当脚后跟着地之后,有疼痛或麻木的感觉,这时候可能就是肾精亏虚,中医上肾精虚又细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药物调理上可以使用左归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分别予以针对性治疗,一般平调肾精不足可选用六味地黄丸较为稳妥。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黑豆、核桃、黑芝麻、枸杞子等,或上述食材加入阿胶中做成胶块状固元糕日常服用也有较好效果。也可以用艾灸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太溪穴等穴位的方式来补益肾气。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戴秀娟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