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娜
从见到患者和家属的那一刻起,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周梦煜瞬间切换状态,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即“视、触、叩、听”。 她会细心观察患者的举止反应和患者家属的肢体语言;会拉患者及家属坐下,看患者的反应;还善于唠嗑,比如“最近怎么样,有啥问题需要我来帮助,能不能跟我讲一讲”等,借此评估患者的表达能力;也习惯倾听,让患者尽情表达……她所有的“眼观四方、耳听八面”都是为了与患者拉近距离,了解患者的个人经历、原生家庭状况及对其认知方式的影响等,继而去探究症状背后的深层原因。 视诊疗为重塑心灵 周梦煜从不认为日常诊疗很枯燥,在她的认知中,日常诊疗就像是重塑心灵。因此,她将接诊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针对患者的药物治疗,实实在在为患者解决病痛问题是硬道理,也是第一层;在此过程中,能深入到患者心灵深处,尤为重要,这是第二层;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并产生信任,这是第三层。”周梦煜说,这既是目标也是追求。 因此,每次为患者治疗,小到开药咨询、生活护理,大到问诊、查房等,她会像妈妈照看婴儿一般耐心细致,让患者倾诉与宣泄,逐渐产生信任感,从而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达到良好效果。 5月的一个上午,一个15岁的小女孩来到周梦煜的诊室,一句话不说,胳膊上有道道划伤,好不容易说话,但一开口就是:“我要找一把刀把自己给捅了。”经过了解得知,小女孩从小到大,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其父母离婚后又各自成家,无暇顾及小女孩成长,以致于小女孩从小便有自卑感,不敢大声说话,对他人很敌对。 通过妈妈一样的关心、倾听和引导。小女孩情绪逐渐好转,但周梦煜并不很是乐观。“这孩子,看着就让人心疼。”周梦煜说,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树苗,从小就没人浇水、施肥、培土,长歪了,如果想要扶正,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在心理问题出现初期,相对容易消除。可当问题越来越严重时,矫正起来难度就太大了。 呵护孩子心灵有话说 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从外地转院过来治疗。小女孩特别聪明,就是不愿意去学校,刚来医院时,敌对任何人,说家人故意想把她关进医院。她的眼神,充满了仇恨。但这个小姑娘很在意妈妈的陪伴,住院10天后,因为小姑娘8岁的弟弟被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她的妈妈有时间专门来陪护,小女孩非常开心,情绪一下子便舒展开来,每天围着周梦煜说个不停。 周梦煜发现,小姑娘的病症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对小女孩有所忽视,导致其情绪波动过大而出现严重的心理情绪障碍。 “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小患者的父母,在孩子情绪不稳定,出现问题的初期,意识不到或者是没有及时疏通开导,甚至有的父母言语间还带着指责。”周梦煜说,当父母吵孩子的时候,往往只能让孩子的情绪更糟糕、更无助,敌对情绪也更强。 谈到这个话题,周梦煜皱起眉头,变得忧伤、忧虑,她看到了患者的病痛、纠结和难处,“如果父母能做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降低期望值并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其作用不会亚于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治疗。” 每次将病情控制住,帮患者逐渐回归正常生活时,就是周梦煜最欣慰的时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俯下身子体贴患者 精神疾病症状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靠长时间服药来维持,很多时候,有些患者在治疗好转后,便感觉自己没事了,擅自减少药量或者停药,导致疾病复发。但病情如果复发,其治疗量和剂量都会较前次有所增加,而且,病程越长,越难治疗,其复发概率越高。这也意味着患者家庭负担的加重。 为了减轻患者及家属压力,每次开药,周梦煜都会站在病人的角度看问题,精打细算。 去年,一位老人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的病情挺严重,低着头、不说话、不吃饭,不交流。患者住院后,周梦煜发现,老人每顿饭都是买一个馒头就着开水吃,从不买菜。问询后得知孩子父母离婚,都不管孩子,老人很无奈。孩子妈妈患有抑郁症,好像是遗传给了孩子,这次是卖了麦子换了一千多元钱加上向邻居借的几百元钱,才来住院的。 此后,周梦煜每顿饭便多买一份送给老人。告诉老人说是买多了,有同事突然有事走了,饭菜不吃也就浪费了,请老人帮忙一起吃饭。在药物治疗上她也是尽量降低用药费用,同时和科室的其他医务人员帮助老人,尽可能给予照顾。等孩子病情好一些后,便为其办理了出院手续,帮患者拿药,让其回家按医嘱服用。 22年的执业历练,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让周梦煜逐渐体会到,每位精神疾病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遭受重创、深感无助的家庭,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患者需要理解、帮助和治愈,家庭成员迫切需要看到希望。 作为一名医生,在与患者的守望相助中,周梦煜坚持只有不断学习,多看、多做、多思考,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效解决患者和家属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本报记者杨须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