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枝
面瘫一般指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即面神经瘫痪,属于中医学的“歪嘴巴”“吊线风”范畴,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经络空虚,风邪入中,痰浊瘀血痹阻经络,筋脉失于濡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
急性期以祛风为主 详辨证型转化
面瘫急性期起病迅速,多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经皮毛而入。笔者认为,该病以外感风邪为主,但必须详细辨析风邪兼挟,区别风寒、风热、风湿阻络之不同。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面部受凉史,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关节疼痛,或有发热、耳后压痛,舌苔白,脉浮紧或者弦的症状。治疗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主,药选防风、细辛、桂枝、白芍、川芎、姜黄等,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临证时,笔者发现风寒痹阻型持续时间较短,传变迅速,入里化热或者风热外袭闭阻面部脉络。此类患者,耳后压痛症状比较明显,可有发热头痛、咽干、咽喉肿痛、耳部疱疹、目赤及心烦、小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热象,属于风热阻络型。中医治疗以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为主,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黄连、白芷、细辛、荆芥、薄荷之类。此外,一部分患者直接感受风湿之邪,但多数因发病后自服清热解毒药过量,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湿与热结合,致使浊毒内生,风湿热毒闭阻头面脉络,发展为面瘫。 此类患者多伴头痛、头晕沉、脘痞、身困乏力、口不渴或者渴不欲饮,舌体胖大,苔腻或白滑,脉弦滑。治疗以祛风除湿、解毒通络为主,药选羌活、苍术、防风、黄芩、连翘、茯苓、陈皮、姜半夏、蜈蚣、天麻等。其中,对于耳后疼痛明显者,可重用细辛、姜黄、川芎;疱疹明显者,酌加清热解毒之品,比如大青叶、板蓝根等;咽干口苦明显者,宜加淡竹叶、牛蒡子、射干等以清热利咽。笔者治疗面瘫急性期患者,比较注重细辛的配伍应用。《黄帝内经》云:“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依据这一治疗原则,针对面瘫一证,皆自三阳而来。太阳外中于风,阳明内蓄痰浊,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络不利,则弛缓不均衡,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见口眼歪斜,发展为面瘫。治疗应先祛外风,外风得祛,则内蓄痰浊方可消散。而细辛,味辛、温,《雷公炮制药性赋》指出“其作用有二,散三阳数变之风邪,止少阴合病之首痛”。《本草衍义》提出“治头面风痛”的观点,这充分说明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细辛配黄连,以黄连之苦寒配细辛之辛温,两药共用,寒热共投,以寒药入热剂,以反佐法用之;细辛配川芎,细辛辛温气香,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之功效显著,川芎善走散,可上行头目巅顶,两药共用,以川芎引药上行,共奏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细辛配白芷,二者气味皆辛温,均具有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的作用,二药共用有较强的散寒、除湿、止痛作用,且其止痛效果远较其他药物为佳,还具有通窍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发现,细辛含有挥发油,有效成分可明显抑制组织胺、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具有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综合以上几点,在面瘫急性期应用细辛,具有消炎止痛、防止神经变性的功效,尤其对伴有头痛、耳后疼痛者疗效更加明显,据患者的症状、轻重及体质不同,细辛用量为3克~9克,与古代“细辛不过钱”之说相悖。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细辛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黄樟醚,会导致呼吸中枢麻痹,甚至死亡。但细辛经过煎煮30分钟后,有毒成分黄樟醚含量已大大下降,而有效成分仍保存于药汁中,故不足以引起毒害,也不会减弱其疗效。笔者认为,细辛之用量,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合理配伍,完全可以超出古人“细辛不过钱”之说,不必拘泥于此。
恢复期宜活血化瘀 后遗症期应柔筋止痉
恢复期为发病1周~1个月内,是治疗的关键阶段。此期在太阳风已祛或者外邪入里的基础上,正气渐虚,气血瘀滞,闭阻脉络,“血脉凝泣”,而颊筋肉失养而纵缓不收。正如清朝中期医学家、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曰“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此期,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邪已入经络,正气尚足,治宜重用活血化瘀的虫类药物,以增强通经活络作用。方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白附子、白僵蚕、全蝎、蜈蚣、天麻等,则瘀血散去,脉道通,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缓解面部疼痛、肿胀的症状。若面部麻木、口舌感觉减退,原方加桂枝6克~10克,或局部温敷以温通血脉、散寒逐瘀。 在后遗症期,强调养血祛风、柔筋止痉。在后遗症阶段,患者除有口眼歪斜等主要症状外,常伴有口角或者眼角肌肉不自主跳动、抽动等现象。此时,邪气留恋或者过用温燥耗伤气血之味(如牵正散之类),正气已虚,多属于虚中夹实之证。笔者强调,外感风寒之邪或者寒邪郁久而化热,热灼津液;或久病气血耗伤,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加之头面为诸阳之汇合部位,面瘫诸多症状与三阳经有关,阳明经多气多血,太阳经多气少血,少阳经少气多血,三阳经合并诸多疾病,则气血皆不足,导致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医学原理·痉门》提出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的观点,故用四物汤之类以养血、活血、化瘀,达到活血而不伤血之功效,正如古人云:“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重用白芍、当归、木瓜、葛根等以养阴柔肝,合用天麻、钩藤、地龙、蜈蚣等熄风止痉药,多可取得显著疗效。
其他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结合多年临证经验,笔者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即发病前5天~7天,针刺宜选择远部穴位,以免频繁刺激,使病变局部呈持续充血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面部神经的水肿程度,而不利于控制病情。在临床上,笔者时常选取的穴位有合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正所谓“面口合谷收”;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和原穴,针刺该穴位,可养血柔肝、熄风止痉,从而改善肝脏功能。并且,合谷穴配合太冲穴,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开四关”,可疏通上下气机,活血通络。足三里穴能够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在临证用之,可从内而治,能够养血、祛风、祛邪。自此至恢复期,即发病第八天以后,可局部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笔者时常选取的穴位有承浆穴、地仓穴、颊车穴、颧髎穴、太阳穴、攒竹穴、阳白穴、鱼腰穴等。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鱼腰穴,行针时应以中等刺激强度为宜,以促进局部经脉气血通畅,从而消除局部水肿及面神经的压迫,恢复面部神经、肌肉的功能。 2.内病外治。 清代名医吴师机善用膏药等外治法统治内外诸疾,在《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依据此法则,笔者认为,外治法颇为重要,并研制出用于内病外治的牵正膏,具有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作用,在面瘫急性期局部贴敷于面部相关穴位,比如乳突穴、太阳穴和颊车穴等,使药力直达病所,激发经气运行功能,以祛邪扶正。红外线疗法,可配合针刺以温热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面部走罐疗法和闪罐疗法,可扩张面部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状况,以荣润筋脉。电针疗法,在针刺的同时可用一定强度的直流电增强刺激,能够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善气血循环状态,消除炎性水肿,从而减轻受损神经的压迫。 3.注意事项。 面瘫症状因患者体质、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本着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疗原则,临床应辨证施治。患者发病后应注意防护,可佩戴眼镜、眼罩,以避免感染,必要时应用滴眼液;忌用冷水洗脸,忌吹风,可戴口罩防护,以免风寒之邪再次入侵加重病情;忌大笑、大声说话,以免频繁牵扯面部肌肉,刺激面部神经,加重组织水肿;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注意营养调护,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神经恢复;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恢复期,可每天进行患侧面部抬眉、闭目、耸鼻、露齿、鼓腮和嘟嘴等功能锻炼,使神经传导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促进患者肌肉功能恢复。分析自己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中医药疗法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临床上关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报道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此情形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以分期辨证论治为基础治疗周围性面瘫,且有必要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使临床研究规范化、科学化,进而有助于临床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