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苗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系统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 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与氧气输送能力密切相关。 血红蛋白(Hb) 血液中负责携带氧气的蛋白质,与红细胞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 红细胞压积(HCT) 血液中红细胞占的比例,反映血液黏度。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反映红细胞的平均大小,与贫血类型有关。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反映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与贫血类型有关。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反映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与贫血类型有关。 白细胞计数(WBC) 反映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与免疫功能和感染状况密切相关。 白细胞分类计数 对白细胞进行亚型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和免疫状态。 血小板计数(PLT) 反映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血小板压积(PCT) 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反映血液黏度。 检查方法 血常规检查通常采用静脉采血法,即在患者的手臂内侧找到合适的静脉,用无菌针头穿刺抽血。采血量一般为2毫升~5毫升,然后将血液注入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主要包括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观察,通常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出结果。 临床意义 诊断贫血 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对于贫血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等相关指标,以明确病因。 评估感染状况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是评估感染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4×109/升~10×109/升,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当感染发生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此外,某些特定类型的感染(如寄生虫感染)还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监测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体内发生炎症时,其水平会迅速升高。因此,CRP检测可以作为评估炎症反应的一个敏感指标。需要注意的是,CRP检测并非血常规检查的一部分,需要单独进行。 评估凝血功能 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作者供职于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医院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