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春回大地乡村暖 |
|
□李河新
“咚咚咚,锵锵锵”,我刚吃完饺子,就听见村西头的锣鼓敲起来了。在家门口晒太阳或闲坐的大爷大娘,年轻力壮的年轻人,以及在院子里洗衣、洗菜的妇女,无不满眼喜色。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们骑着三轮车、电动车,带着板凳挤满了小路。 “徐叔,这是干啥去?”我好奇地问。 “村文化广场演大戏呢!这不,天气暖和,我带你婶儿去看看。”85岁的徐叔骑着电动三轮车,老伴儿坐在小板凳上,无欲无求地看着那片麦地。 一场大雪后,终于迎来阳光明媚,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领乡村文明风尚,密切邻里关系,村民和驻村工作队自筹资金,举办“情暖白村·戏送万家”戏曲演出活动,为群众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开场曲剧《包公辞朝》悠扬地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瞬间点燃全场。 演员们惟妙惟肖的演技、张弛有力的唱功,吸引众多村民驻足观看。舞台上乐声阵阵,气氛欢快浓烈,一招一式尽显戏曲之美,一颦一笑传递戏曲神韵。演出现场气氛热烈,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台上、台下互动频繁。戏是村民们自己唱的,鼓是小天哥敲的,台上唱得抑扬顿挫,台下看得如痴如醉,平时在家蒸包子、炒花生的妇女们都出来看戏了!特别是年迈的老人,坐在板凳上打着节拍,看得津津有味。 《寇准背靴》《四郎探母》《杨宗英下山》等百姓非常喜欢的曲目,吸引石庙王、邓寨、徐营等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观看。村民们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韵味与魅力,过足了戏瘾。 “咱村的村民会唱戏,也爱听戏,这次不出门就能看到大戏,俺的内心别提多高兴了!”徐大娘边看戏边说。 “李书记,这戏唱得真好呀!”小时候走南闯北出去唱戏的白哥说,村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外出唱戏的村民有100多人,随便拉出一个人,就能唱一段戏。 邻村卖爆米花的老王也来凑热闹,只见他拿起套筒,轻轻地摇动爆米花机,手一按一转,把爆米花机的头放进布袋里,再将套筒插入袋口边的铁钩上。老王让大人、小孩退后,虽然有的人捂住耳朵,有的人跑到远处,但是眼睛都盯着爆米花机。 “嘭”的一声巨响后,升起一股白烟,爆米花全部涌入布袋里。老王不慌不忙地拎住袋子口向前抖了几下,然后解开绳子,将爆米花小心翼翼地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蒋奶奶用手抓了一把爆米花,分给围观的孩子们。 春节时,在外奔波一年的游子们都回来了,马路上有很多陌生的面孔,家家户户的厨房飘着醉人的烟火。 “孩儿,去院门口把灯笼点上,晚上我炒几个菜,你陪你爸喝几杯!”刘婶脸上充满着爱意。 “啪啪啪”,孩子们放着鞭炮,吓得院子里的鸡鸭惊慌失措、上蹿下跳,小猫、小狗更是不见踪影。晚饭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出现在马路上,或说或笑。 “砰砰砰”,璀璨的烟花像一阙小令,一半在树上,一半在树下,印在无瑕的素笺之上,惹得我目光炯然、心门洞开。 这个喜庆年,虽然风俗不变,但是日子过得富裕了。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没变,放鞭炮和烟花也没变。 年后的乡村,桃花、杏花、油菜花即将盛开,游子们又要结伴外出打工了。在他们心灵的深处,有一方无限静谧的空间,那是心灵的原乡、灵魂的归途,盛得下世间所有的悲与欢。 (作者为河南省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鲁山县辛集乡白村第一书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