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妇幼健康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析“五脏相关论”的辨证思想
生活处处有中医
临床运用治痛“对药”心得
定眩汤治疗颈源性眩晕感悟
征 稿
1
11 1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生活处处有中医
 


□代欣欣

著名中医专家温长路说:“生活处处有中医,让中医回归生活回归百姓。”对于这句话,在寒假与父亲的聊天时,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那一天,我们聊起了中药,说到了大蓟、小蓟。没想到父亲竟然当面“考试”,问起了这两种药物的功效,我脱口而出“它们都是凉血止血药”。父亲给了个大大的赞,又问:“你知道小蓟在咱这儿叫什么吗?长什么样吗?”我摇了摇头。父亲补充说:“小蓟就是我们这里的刺芽。”后来父亲给我讲了很多中药知识,这种感觉和学校的学习并不一样。
我生长在农村,虽然从小就知道刺芽,但是小蓟就是刺芽我并不了解。进入大学学习中医后,在学习方面我虽然不是废寝忘食,却也是每日勉学,平常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中药的功效、主治方面,功效都背得滚瓜烂熟,却对中药俗名和形状忽略了。为什么忽略了呢?我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我对大蓟、小蓟的理解和中药的学习,仅仅在于上课时的书本知识和几张图片。重点学习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只要自己把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学会,就算学会了、过关了。但与父亲的谈话中,我感觉自己对中药还有很多未知,也惊讶于他一个农民竟然会知道得那么多。
通过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了“生活处处有中医”的含义。父亲为什么知道得那么多?用他的话讲:“这些草药都是地头上长的。”其实,这是中医药在民间存在的传统模式,中药物来源于大自然,许多药物就在田间地头,父亲从小就与它们接触,并通过代代相传,认识了它们,也知道药性功效。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生,我从小学走向中学,从中学走向大学,缺乏了在农村的实践锻炼,对中医药的学习更多是纸上谈兵。
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需要“学”和“用”的完美结合,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锻炼是不行的。真正地学习需要的是全面学习,不仅要记住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还要亲身实践、接近中医药、全面了解药物。那种为了应付考试的学习与学好中医是背道而驰的。只有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鲁迅先生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但是我发现有些知识课本上没有,生活中却很常见,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深入生活。中医与生活密切相连,与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天然联系,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农村的中医便不再是中医。
听着父亲给我讲采摘中药的故事,感觉他在这些方面比我这个中医学生懂得要多。我认识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一位是纸上谈兵的医学生,一位则是拥有丰富的经验的农民。这种差距,让我心服口服。在他们那个年纪,常年劳作在乡间地头,耳濡目染早已将周围的草药认了一遍。如今的我,却甚少出门,更没有去亲眼认识那些草药,被困在一方小小的书本中,缺乏社会实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医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最适合我们的就是行动,在生活中学习。当我们踏入社会,面对就诊的老百姓,我们是否能认清每一株草药的俗名?能否用“接地气儿”的语言和他们沟通?这让我认识到,当中医脱离了农村,脱离了生活就不是真正的中医了。走进田间地头,那些看似杂草、形状不一的植物,就是我们所学的中药,只是我们未曾探寻它们真正的容貌。
“生活处处是中医”,学习中药不能将自己局限在书本上,要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中去学习。只有学习中医时联系农村、联系生活,才能深刻地学习,才能真正地把中医学好、用好,才能用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为人民健康服务。
(作者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