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法治与健康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六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李兴永儿科学术思想探析
浅析“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王国斌治疗健忘经验应用
从痰瘀论治头痛诊疗思路
征 稿
1
11 1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析“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周永志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由来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是由穿凿理论和会通理论两个部分组成。穿凿理论的雏形是明朝医学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讲的《五脏穿凿论》;而会通理论的出处,则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所讲的“阴阳会通”。笔者在中医诊疗实践及研究中,发现二者相通,于是合二为一,命名为“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什么是《五脏穿凿论》
2017年,笔者参加广东省中医院组织的全国“杏林寻宝”活动,在与同行相互交流中,发现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推荐了一个实用型中医指导理论——《五脏穿凿论》,认为该理论对于中医诊疗有非常好的指导性。笔者随即进行查询,发现这个理论来源于明朝医学家李梃写的《医学入门》一书,其以《五脏穿凿论》来注解三焦系统的妙用,阐述了脏腑互为表里之外。笔者顿悟,竟还有这样一种更加紧密的脏腑关系。有人推崇地讲,《五脏穿凿论》是《黄帝内经》核心遗失篇章,故而一直被医家珍藏,没有公之于众,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追溯《五脏穿凿论》的出处,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该理论。
《五脏穿凿论》的核心内容
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在《五脏穿凿论》篇章中,没有明确提到心包和胃的相通关系,但讲到了命门(右肾)与胃相通,即“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结合中医“心包即命门”的说法,可以推导出“心包与胃相通”的结论。
因此,我们就得出了《五脏穿凿论》的完整结论,即“肺通于膀胱,心通于胆,心包通于胃,脾通于小肠,肾通于三焦,肝通于大肠”。
如何理解“阴阳会通”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对中医学体系进行了总结,讲“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及。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这段话,除了“阴阳会通”一词,其他的都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把“阴阳会通”仅仅理解为阴阳相通,则不符合张仲景对于中医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性总结,同时《伤寒杂病论》也就缺少一个中医的辨证系统。最初笔者不能理解“阴阳会通”一词的真实意义,同时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持有的态度则是术高无径,即虽然知道伤寒六经是好的中医知识,但是无法入门,更不要谈临床运用了。
笔者最初把《五脏穿凿论》引入中医导引术的研究,发现通过这个理论,可以对现有的导引功法,如对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做出很好的解读,并且能够与中医康养体系精准对接。因此,笔者倍感《五脏穿凿论》的珍贵,便把《五脏穿凿论》深深地印入脑海。在一次会议上,笔者在演草纸上画出《五脏穿凿论》轮廓,并标注上经脉,突然发现竟是“一手一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的对应相通关系,即手太阴肺经通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通于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通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通于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通于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通于手阳明大肠经,这不就是手足、脏腑、阴阳的“交会相通”嘛!至此,笔者始明张仲景“阴阳会通”之本意。
由《五脏穿凿论》明了“阴阳会通”的真实本意,再以“足”为核心表述这六对相通的关系,即得出“太阳病体系、少阳病体系、阳明病体系、太阴病体系、少阴病体系和厥阴病体系”的伤寒六病体系,每一个体系,由两个相通脏器组成。把这个“一病两脏腑”的伤寒六经体系对应《伤寒杂病论》原文,发现其可以非常完美地解释伤寒条文,于是在《五脏穿凿论》和“阴阳会通”的基础上,伤寒“穿凿会通”理论正式成形。
《黄帝内经》中的“穿凿会通”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阴阳离合论》讲“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其中太阴、太阳为开,厥阴、阳明为合,少阴、少阳为枢,就体现出了“阴阳会通”中一阴一阳的相对应关系。
我们把手足配入开、合、枢,就组成了十二经完整的开、合、枢关系,如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足太阴(脾);手少阴(心)——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这样,《黄帝内经》完善的“开合枢”理论,既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内容,也是伤寒六经的实质所在。
易经体系与“穿凿会通”理论的联系
《易经》作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其理论体系已经不能使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了,应该说是“玄冥幽微”。纵观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都受到了《易经》理论的影响。在传统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易经》理论体系的指导,因此古人讲“不知易不可为医。”
《易经》体系,通过八卦与五行方位的对接,与中医的脏腑产生关联,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脏腑关系图,并以此来指导中医发展。清朝王洪绪总结《易经》说“坎为水、离为火,艮坤属土、震巽属木、乾兑属金”,即坎为水属肾、离为火属心、艮为土属脾、兑为金属肺、震为木属肝,而巽亦为木,必然是对应心包。
《易经·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艮脾)泽(兑金)通气,雷(震肝)风(巽心包)相薄,水(坎肾)火(离心)不相射。”则阐释了“肺脾一体、心肾一体、肝心包一体”的关系。这与《黄帝内经》的“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是一致的,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基石,亦明确了伤寒六经体系左右同名脏腑的相互关系,如太阴肺与太阴脾属性关联、少阴心与少阴肾属性关联、厥阴心包与厥阴肝属性相关。《易经》体系所阐述的这种关系,与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阐释的“六气从化论”是一致的,这把“穿凿会通”理论体系与后世伤寒论思想研究,进行了有机的对接。
《易经》既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中医经典门诊)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