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法治与健康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六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李兴永儿科学术思想探析
浅析“穿凿会通”理论体系
王国斌治疗健忘经验应用
从痰瘀论治头痛诊疗思路
征 稿
1
11 1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痰瘀论治头痛诊疗思路
 


□刘洪峰 陈有才 刘宜杭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气血充盈,阴阳升降如常,外无非时之感,不会有头痛发生。因此,凡六淫外袭,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都可以发生头痛,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的范畴。基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相关论述,笔者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从痰、瘀论治头痛,如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因痰致病,其痛甚,多引发呕吐的特点,明代著名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偏正头风作宿疴,久而不已属痰多。头痛经久不愈,多因痰邪所致;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倡导头痛乃瘀血之说,有血府逐瘀汤相关论述,头痛病机总为脑府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临证首先须分清虚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实者有痰、瘀、湿、火、郁之变。头痛则常虚实夹杂,气郁血虚兼见,阴亏痰瘀交错。患者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为生痰之本;气道不顺,津液运行不畅,水液停蓄留湿,凝结稠浊,以致胶固成形而为痰。因病致瘀者,头痛迁延日久,邪气由气传血,由经传络,而络主血,脉络阻滞,则络中之血亦随之而瘀,可导致瘀血内停。因痰所致偏头痛时痰阻气机,亦可引起脏腑失和,血行不畅,经脉瘀滞。瘀血可引起头痛,又会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气滞又影响津液代谢;况且痰本为津液所变,瘀乃血液凝滞而成,津血同源,可见痰瘀又可相互渗透,故有“痰瘀同源”之说,痰浊和瘀血可相互影响,且常杂合为病,此类型头痛常病程较长,难以速愈。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痰瘀有进一步的认识,认为病之即成,必由气及血,气不行则血也不畅,而气滞则痰生,气滞则血瘀,瘀痰交阻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气道的通畅,血瘀日久又可化为痰水。
在治疗方面,笔者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痰瘀同治为总的论治原则,兼顾标本、祛邪佐以扶正,痰本为津液代谢失常所变生,治当改善津液代谢障碍;瘀是因血液凝滞而成,治宜通畅血液运行;而痰、瘀又均可影响机体气机正常运行,两者杂合致病,气虚者气愈虚,气机郁滞者则更甚,而气虚、气滞又影响津液代谢以及血液运行。在祛痰活血的同时,笔者根据患者个体因素给予健脾、补气、养血、安神等,概以缓急止痛为要务,而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纯使用止痛药物。常用的方药有当归、川芎、丹参、地龙、茯苓、半夏、菖蒲等;治疗瘀血证擅用地龙、水蛭等虫类活血化瘀药,取其强大的“搜逐风邪”“通经络”之功,祛除停滞于经络血脉的瘀血痰浊,以达到止痛之目的。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又秉升散之性,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同时,配以当归、赤芍、丹参等缓和之品,既能行气化瘀又可补血,瘀血祛而新血生,祛邪而不伤正,对头痛经久不愈,如锥如刺,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等以瘀血偏重者效果甚佳。治疗痰浊时,笔者常用清半夏、石菖蒲、茯苓、苍术等祛痰健脾药,清半夏为治痰要药,善治肺胃湿痰以及经络之痰浊;石菖蒲辛温开窍,芳香而散;茯苓健脾利水,治痰之根本,对头痛不甚,而昏蒙眩晕较重,伴有胸脘痞闷、苔腻、脉弦滑等症状痰浊偏重者疗效好。头痛若伴有失眠者,可加炒酸枣仁、珍珠母;纳呆重者,加焦三仙。
治疗头痛,引经药的使用对发挥药效有一定的意义。根据患者头痛的部位,笔者选用柴胡、苍术、葛根、细辛、吴茱萸等引经药。运用痰瘀同治法施治,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随证加减,效果卓著。中医治疗的手段丰富,不仅限于中药,针灸、推拿、膏药贴敷、药浴、熏蒸等均可辨证选择用之。医者应在饮食上告诫患者,减少巧克力、咖啡,以及辛辣、腌制食品的摄入量,同时忌饮酒;在生活起居上,患者应少熬夜,起居规律,从而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刘洪峰、陈有才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刘宜杭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