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六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
李时珍与煎药用水
怎样吃“豆”更科学
时令蔬菜也不要贪吃
读《黄帝内经》 领会“和”思想
征 稿
1
11 1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读《黄帝内经》 领会“和”思想
 

□孙闪闪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离开《黄帝内经》谈中医,就如脚不连地走路。《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构架的核心思想之一。
    何谓“和”呢?“和”是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从《诗经》中的“和乐且孺”,《尚书》的“庶政惟和”,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几千年来,“和”思想已渗透到哲学、政治、历史等方面,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与生活。《黄帝内经》也不例外,“和”思想贯穿天道观、天人观、人事观、人体观等方面。
    天道观 天道,即天地万物运行变化之道。在天道观中,《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天地之和”的概念,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黄帝内经》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观点。这个“道”,就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道”使万物生生不息,保持在和谐状态中,即“和则万物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可见,天地源于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升降、出入变化,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因,即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一旦气化运动停止、失和,则万物生化升降就此停息。
    天人观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生命源于自然。《黄帝内经·素问·宝命至形沦》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天地阴阳二气相合的结果,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界其他万物一样,都来自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黄帝内经》中虽然无明确记载“天人合一”的字样,但是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观点。这就是《黄帝内经》对“天人合一”的阐述。
    人事观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言:“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即体现出《黄帝内经》的“和”思想。虽然《黄帝内经》旨在治病救人,但是此“人”不只是指单独的、个体的、孤立的人,还是哲学的、社会意义上的人。
    人体观 在《黄帝内经》人体观中,“和”思想主要体现在形神之和、气血之和、脏腑之和等方面,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曰:“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思想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和”思想对后世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