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合理用药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每周一练
患有甲状腺疾病一定要补碘吗
如何治疗外耳道炎
六神丸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1
11 1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何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侵入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流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病原体 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专性需氧菌,仅存在于人体。该菌抵抗力很弱,对干燥、湿热、寒冷及一般消毒剂均极为敏感。温度低于30摄氏度或高于50摄氏度的环境中均易死亡,在体外极易自溶。
    传染源 带菌者和患者。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借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对于婴幼儿,也可通过怀抱、喂乳、接吻、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人群易感性 易感性与人群抗体水平密切相关。6个月至2岁儿童发病率较高,以后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该病隐性感染多,人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为持久。
    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春季发病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1天~7天,平均2天~3天。按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这4种临床类型。
    普通型 约占全部病例的90%,病程分为4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咽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脑膜炎球菌。此期持续1天~2天。
    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烦躁不安,偶有关节痛。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瘀点或瘀斑,约70%的患者皮肤或黏膜可见瘀点、瘀斑,直径为1毫米~10毫米,初始色泽鲜红,后转变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会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多数患者于12小时~24小时发展至脑膜炎期。此期血培养结果多为阳性,脑脊液可能正常,瘀点涂片检查易找到病原菌。
    脑膜炎期:在败血症的基础之上出现头痛加剧、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此期特征性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婴幼儿除了高热、呕吐、烦躁、拒食以外,咳嗽、腹泻、惊厥较为多见,脑膜刺激征常缺如,如囟门隆起有助于诊断。
    恢复期: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皮疹大部分被吸收。一般1周~3周痊愈,约10%的患者口唇及口周出现单纯疱疹。
    暴发型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4小时内死亡。根据表现可分为3种临床类型。
    休克型:除了普通型败血症期表现外,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并融合,伴中央坏死。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和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特征。早期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及肢端发绀,手足发凉,皮肤发花,呼吸急促,脉搏细速或触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来。患者可有呼吸急促、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尿量减少等。但是,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培养结果多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常证实有DIC存在,脑脊液检查亦无显著异常。
    脑膜脑炎型:除高热、皮肤瘀斑以外,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迅速进入昏迷。急性脑水肿患者伴有血压增高,脉搏缓慢,脑脊液压力增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快慢不一、深浅不均、呼吸暂停等节律的变化)或脑疝。
    混合型: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极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较轻,多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出血点少。脑脊液检查一般无明显改变,咽拭子培养可能发现有脑膜炎球菌生长。
    慢性型 发病率较低,成年患者较为多见,病程可迁延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断发冷、发热,每次发热持续12小时后缓解,间隔1天~4天后再次发作。发作时出现斑丘疹或瘀点,常伴有关节痛、脾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血培养结果可呈阳性。

鉴别诊断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该病多发生于冬季、春季;当地有流脑发生或流行。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在(15~40)×109/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胞数增高,可>1000×106/升,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皮肤瘀点或脑脊液涂片检查发现革兰氏阴性球菌,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鉴别
    其他化脓性脑膜炎:为非流行性,无明显季节性,瘀斑及唇周疱疹少见,DIC罕见。需要细菌学检查来鉴别。如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及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等。
    结核性脑膜炎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具有病程长,起病缓慢的特点。患者早期有头痛、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有嗜睡、谵妄、惊厥、昏迷等。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改变,细胞数在500×106/升以下,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明显减少。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供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