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腰痛的辨证论治与临床应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感悟
中药贴脐治疗儿科病的思路
征 稿
河南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思想
1
11 1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思想
 

河南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思想
阴阳平衡 整体论治
□焦桂红

   河南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始终以“传承国粹,厚德济世”的情怀诚于心,把阴阳平衡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内外相融、标本兼治,经过六代人的传承、发展、创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022年,河南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夏俊博被评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夏氏中医阴阳平衡疗法入选第七批郑州市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黄帝内经·素问》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黄帝内经》阴阳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体健康的原则。
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认为,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体有阴阳之分,疾病同样有阴阳之分,阴性疾病和阳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主要辨治思路与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阴阳辨病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认为,阴阳是辨病的总纲,疾病的诊察应首先辨别阴阳。一方面,疾病虽然有万千变化、错综复杂,但是均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因此分清阴阳后,才能执简驭繁、提纲挈领地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辨证论治。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另一方面,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认为在临床中辨别阴阳,要深究其本质,不应停留在表象,要化抽象为具体。
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将疾病按阴阳分为两类,阴病和阳病;病因分类也不外乎两点,内因和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因,所致疾病也就是阴病,阴病在内;风、寒、暑、湿、燥、火,阳病在因。内因或外因共同所致疾病,更要区分阴阳之偏盛。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在诊治疾病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阴阳辨证为纲,分别从五脏辨阴阳、经络辨阴阳、面色辨阴阳、性别辨阴阳、动静辨阴阳、四时辨阴阳等多维度进行辨证论治。总而言之,疾病由于阳(外因)引起者,较为容易治疗;由于阴(内因)引起者,往往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阴阳分治

阴阳辨病将疾病分为阴病和阳病两大类,然后进一步将阴病分为阴实证和阴虚证,将阳病分为阳实证和阳虚证。由内因导致阴病症见:精神萎靡,面色白,肢冷畏寒,气短声低,便溏溲清,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细无力归属为阴实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二便秘结,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躁疾,按之无力归属为阴虚证。由外因导致的阳病症见:精神兴奋狂躁,面色红,壮热恶热、气粗声高,便干溲赤,口渴,喜冷饮,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滑数有力归属为阳实证;畏寒肢冷,甚至四肢厥冷,口淡不渴,神疲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弱,脉浮数而空,脉微细欲绝,归属为阳虚证。治疗阴病实证时多实则泻之,损其阴盛;治疗阴病虚证时虚则补之,多用补阴药物,同时佐以少量补阳药以阳中求阴。因阴病致病隐匿,起病较慢且易反复发作,故治疗时侧重扶正固本以祛邪,同时畅达气机、调和气血,以交通阴阳。治疗阳病实证时多实则泻之,泻其阳盛;治疗阳病虚证时虚则补之多用补阳药物,同时佐以少量补阴药以阴中求阳。因阳病致病易于发现,且病情进展快,故治疗时侧重祛邪以扶正固本。
阴阳平衡
平衡又称中和、中道。平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适度性。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研究人体阴阳平衡的精髓,认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是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正如四季有温、热、凉、寒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夏季之所以温热,是由于春季、夏季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季、冬季的寒凉之气;秋季、冬季之所以寒冷,是由于秋季、冬季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季、夏季的温热之气的缘故。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也从阴阳失衡上着手,认为“阴亏不能涵阳,则阳上升而无制;阳虚不能化阴,则阴盛而生寒……”“阴与阳宜相济,而不宜相胜,若稍有偏胜,变端即由是而生。”指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衰、偏胜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疾病的进展,一方的不足可以引起另一方的亏损,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为化”,正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黄帝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洞悉阴阳平衡之精髓,深知阴阳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将这种平衡辨证思想应用于临证,反复实践,效如桴鼓,传承百年。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六代代表性传人夏俊博在前五代传承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将夏氏中医阴阳平衡疗法与西医诊疗技术相结合,开创了“夏氏阴阳平衡脑针”“三位一体整合疗法”“阴阳平衡中西医结合疗法”系统性创新成果。其中,“夏氏阴阳平衡脑针”是将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与针灸技术相融合,以“阴阳平衡”为目标,以“个性施针”为手法,遵循“阴阳平衡,大道至简,针出症消,效佳安全”的原则所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新学术体系。
夏俊博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传统自然哲学思想孕育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生物全息论、系统论不谋而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优势所在。中医的辨证观念是在辨证思维的指导下展开的,运用辨证思维去捕捉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进而创立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学说。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等基本特征,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有以上特征。其一,中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并且是可以重复的。其二,其理论能从普遍现象出发,整体而客观地反映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尤其是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其三,中医理论的论证和推理方法是合乎逻辑的,它强调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理、法、方、药”一体。
夏俊博坚持理论与病证结合,病证与理论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做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追本溯源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所谓扶正祛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为先天之本,《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因此,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重视补肾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于邪毒内蕴、痰瘀结聚、气滞湿阻、久病成虚等,或者在治疗中过量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损伤脾胃功能等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出现一系列症状,进而累及其他脏腑功能。因此,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无论治疗何种证型均注重顾护脾胃,以调补后天之本,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分生机。
因为脏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所以某一脏腑或局部病变可累及其他脏腑,导致整体的气血阴阳失调。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局限于某一脏腑而忽视整体观念;不能拘泥于一方,更不能不顾体质虚实寒热而单一用药。应立足全局,辨病、辨证同时结合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依据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变化,整体调理,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夏氏中医阴阳平衡学术流派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注重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先天后天并重、防病于未病、治病于未病等思想。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全面调理身体机能,不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体现。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职工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