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
PDF版查看  第二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正畸治疗,可以使牙齿变整齐
如何应对尺神经损伤
肝癌的早期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室护理中的感染控制策略
1
11 1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虞军

   尿路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路急性、慢性炎症。该病多见于育龄女性,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
发病原因
    女性生理原因 女性因尿道短而直,尿道口离肛门近易被细菌污染,尤其在经期、妊娠期、绝经期和性生活后容易发生感染。
    尿流不畅或尿液反流 尿流不畅是尿路感染最重要的易感因素。尿流不畅时,上行的细菌不能被及时排出尿道,容易在局部停留而发生感染。此外,泌尿系统畸形和结构异常(如肾发育不良、肾盂和输尿管畸形)也可引起尿流不畅和肾内反流而发生感染,输尿管反流可以使膀胱内的含菌尿液进入肾盂而引起感染。
    使用尿道插入性器械 如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术等可引起尿道黏膜损伤,并可将前尿道或尿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或上尿道而导致感染。
    机体抵抗力低下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腹泻,长期卧床的重症慢性病,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尿道口周围或盆腔炎症 如妇科疾病、细菌性前列腺炎均可引起尿路感染。
用药指导
    已经发现尿路感染的患者,要在治疗期间规范用药,不能随意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一般要求患者在症状完全消失和尿液检查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3天~5天,停药后每星期复查1次尿液,要连续3次以上检查未见异常,才能认为是基本痊愈。频发尿路感染(≥3次/年)可在清除菌尿之后,长期给予小剂量抗生素预防复发。
生活指导
    1.人体对尿路感染既存在着不少易感因素,也存在着许多防御机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各种易感因素,充分利用人体的防御机制。长期坚持足量饮水可以对膀胱和尿道起到冲洗作用,有利于细菌排出,每天足量饮水,2小时~3小时排尿1次,可降低尿路感染发病率,这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方法。饮食方面宜清淡,多食富含水分的新鲜蔬菜、瓜果等。
    2.不憋尿。憋尿是女性常见的不良习惯,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长,一旦有少量细菌入侵就会使其有更多时间繁殖,也有更多时间侵入组织;膀胱充盈,压力增高,尿液会逆流向上至输尿管,若已有细菌侵入,则易至上游位置引发肾盂肾炎。
    3.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会阴部及尿道口寄居着大量细菌,是发生尿路感染的先决 条件。因此要经常注意会阴部的清洁,要勤洗澡,禁坐浴,要勤换内裤。
    4.避免污染。引起感染的细菌较为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寄生在肠道里,并不会引起病症。但是,如果由肛门进入尿道口就会导致尿道发炎,因此大便后用干净的卫生纸擦拭,要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以免污染尿道口。
    5.注意性卫生。在性生活时,卫生习惯不良也是尿路感染常见的发病原因,男女任何一方外阴或阴道、尿道的细菌非常容易传给对方,也容易自身感染。
    6.留置导尿管。患者早期使用抗生素可预防尿路感染,但超过3天后,抗生素预防无效。尿路器械可能将细菌带入膀胱和上尿道,导致持续性菌尿。因此,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管,必须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消毒程序。已发生菌尿的患者应及时控制感染,有尿路感染史或尿路异常的患者,在尿路操作前后48小时内应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前3天内,抗生素可预防或延迟尿路感染发生,但3天后失去预防作用。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连接尿路留置导尿管,能显著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总之,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遵循规范操作,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7.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导致人体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尿路感染。因此,对慢性病给予积极治疗,也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环节。
    8.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方法。一旦发生尿路感染,患者应在急性期卧床休息。在恢复期,患者就要适度运动,运动方式可因人而异,但不能过于疲劳。
     (作者供职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