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药物调气 针刺调气 养生调气
王国斌治疗痫证经验应用
补中益气汤治疗肿瘤放疗疲乏症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诊疗思路
1
11 1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诊疗思路
 


□杨云涛

小儿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多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起病,以不自主抽动动作和(或)发声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精神类疾病,包括一过性(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持续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德拉图雷特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不同类型。
小儿抽动症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从遗传方面,有研究结果显示,抽动症易发于有家族史的孩子;从环境方面,婴幼儿期脑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神经系统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抽动症。另外,精神压力和营养不良也可能促使病情发展。
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症病位在肝、脑。病机为肝风夹痰、风痰鼓动,包括外邪侵袭,从阳化热,引动肝风;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郁久或情志过极,化火生风;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导致痰热内蕴、郁久化火;或小儿情志不舒,肝气不畅,肝郁化火,灼津液为痰;或肝旺克脾,脾失健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火上扰,蒙蔽心神,引动肝风;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或久病体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土虚木旺,肝风夹痰,上扰走窜经络;素体肾阴不足,或久病及肾,或热病伤阴,肾阴虚损,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抗抽动药物,但长期使用药物会带来副作用。中医常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抽动症的主要原则是选择与脑功能和肢体肌肉相关的经络穴位。如大椎穴,可以补脑气;足三里穴、手三里穴等,可以改善肢体肌肉张力;神门穴、承浆穴等,具有镇静效果。针刺应轻浅,治疗间隔适度,定期评估效果。在常规取穴的原则基础上,还可以根据不同患儿的临床表现,选取出现症状局部的穴位,比如有的患儿会出现腹部抽动的情况,就可以选取腹部中脘穴、天枢穴等。
针对本病的针灸治疗,一般会注重“治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既是针刺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河南邵氏针灸流派创始人邵经明教授强调治神,指出针灸临床在注重针刺手法到位的同时,要做到治神和守神,治神是守神的基础,守神是治神的体现。根据河南邵氏针灸流派的治疗经验,一般会取百会穴、印堂穴、上迎香穴、风池穴、大椎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一般坐位较多。百会穴,采用1寸毫针向后平刺;印堂穴,采用1寸毫针向下平刺;上迎香穴,采用1.5寸毫针向下平刺;风池穴,采用1寸毫针向鼻尖方向直刺;大椎穴、足三里穴,分别采用1.5寸毫针直刺;太冲穴,采用1寸毫针直刺。进针、行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10分钟行针一次。一般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按疗程治疗效果较佳。
通过针刺上述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患儿脑功能的恢复,调节肢体肌肉张力,镇静情绪,从而有效缓解肢体抽动不适。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二病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