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出现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部分区域“断粮缺水”,无法正常工作。其致病因素众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心房颤动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堵塞,或形成血栓,近而阻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脑梗死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面部歪斜、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解,尤其是在发病初期,人们可能误以为是疲劳、睡眠不足或者其他轻微的不适,从而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当脑梗死来袭,时间就是生命,每拖延一分钟,就意味着更多的脑细胞死亡,患者的预后也会更差。因此,及时识别脑梗死的症状,并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疑似脑梗死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往医院。 在医院,医生会迅速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以确定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是通过向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的方式,来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在国内,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需要指出的是,静脉溶栓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等。但在严格的评估和监测下,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 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器械直接送达堵塞的血管部位,进行取栓或溶栓操作,开通血管。这种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但对时间的要求也很严格,一般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对发病超过6小时的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梗死,经过严格评估,有些患者也能采取取栓治疗,但最好在高级卒中中心进行。 除了及时的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同样重要。在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认知训练等,以帮助受损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坚持。 预防脑梗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梗死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同时,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