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振华治疗心悸验案两则
肝俞穴和期门穴的外治法
辨治原发性不孕
水肿治验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特色疗法
1
11 1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药特色疗法
 

慢性支气管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变化,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空气污染、吸烟、过敏等有关。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其以老年人较为多见,临床有咳嗽、咯痰等黏液分泌增多的表现;部分患者伴有喘息、气促等,秋季、冬季天气寒冷易复发或加重,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早晚咳嗽较为剧烈,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如果继发感染,则咳嗽频繁、咯脓黄痰或黏白痰,并伴有发热。喘息型支气管炎可在咳嗽后或深吸气后闻及哮鸣音,发作时闻及广泛哮鸣音,长期发作患者可有肺气肿的体征。X线胸片检查为早期,可无异常,病久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或模糊,呈条索状、网状或斑点状阴影。该病以预防为主,宜加强体育、耐寒锻炼,改善环境、消除污染,以预防感冒,也可以口服或间断应用抗生素,从而降低发病率。该病在中医属“咳嗽”“痰饮”“喘证”范畴。
病案一
  初诊 李某,女性,80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近10多天来因感冒咳嗽咯痰加重,自觉身体发热,体温在39摄氏度,喘促闷气,心烦意乱,口苦咽干,夜间睡时低温盗汗,身体虚弱,不思饮食,面色觥白无华,经中药、西药治疗无效。今天又大口吐血1次,出血量达1000多毫升,被家属紧急送到医院救治。
    辨证 热邪蕴肺、灼伤肺络。
    治则 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生阿胶7.5克,生地炭7.5克,茜草根9克,仙鹤草12克,天冬、麦冬各2.4克,光杏仁9克,三七粉(冲服)3克,藕节30克,茅根炭15克,北沙参7.5克,陈皮9克,小麦30克,炙甘草3克。共1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服药1剂后吐血大减,又服药1剂后血止,身热稍退。按照上方加芦根12克,川贝母7.5克,服药2剂后,咳喘闷气减轻;又照上方加羚羊角粉0.5克,又服药2剂后身热已退,诸症皆除而停药。
    按语 咯血,又称嗽血,是指血从气管中随咳嗽而出,痰血相兼,痰中带有血丝或咯血盈口。此血来自肺脏或气道,色多鲜红。《张氏医通》中记载:“咯血者,因咳嗽而见红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咯血病位在肺,但与肝肾有关。《类证治裁》中记载:“诸家以咳嗽血出乎肺,景岳谓咳嗽唾诸血,皆源于肾,以肾脉贯膈,人肺循喉,肺肾相联,因肾水亏,则火炎烁金,肺燥络损,液涸成痰,病之标在肺,其本固由肾也。”咯血的病变性质属热证,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者多实,内伤者多虚,虚热实热皆可使肺络损伤,血液外溢而咯血,方中阿胶为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之良药。对于肺燥咳嗽、劳咳咯血、吐血均具有显著疗效。生地是滋阴要药,但又怕太过滋阴伤脾,因此炒制成炭,起到养血凉血滋阴的作用;茜草有凉血止血、化瘀通经的作用;仙鹤草可以收敛止血,具有强心、升血压、凝血、止血、凉血的作用;藕节可以凉血止血,晒干生用收涩止血,炒炭后,止血力增强。藕节收涩止血之中,兼有活瘀血的作用,故能止血而不留瘀,是治疗各种出血的辅助药。天冬、麦冬、北沙参,滋阴润燥;杏仁、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三七,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陈皮,和胃理气,与阿胶、生地同用,滋补而不腻胃;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后加羚羊角粉0.5克冲服,可以增强退热功效;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共用,可以滋肺阴、清肺热,凉血止血,故患者痊愈。
病案二
    初诊 张某,男性,63岁,咳嗽咯黄白痰已有4个月。患者自去年咳嗽、咯痰、咽痛,经治疗未见好转。
    诊见 咳嗽,咯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
    辨证 外寒内饮、肺有郁热。
    治则 解表祛饮、清热润肺。
    方药 炙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款冬花12克,细辛4.5克,干姜4.5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生石膏45克。共3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服药3剂后,心烦胸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轻,舌苔白、微腻。上方减生石膏为30克,再服6剂。
    三诊 患者服药6剂后,不恶寒,咯痰减少,已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继续服用6剂后,症状消失。
    按语 患者热象明显,并伴有恶寒,久治不愈说明药不对证。再看患者现在症状,有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患者有寒饮内停证,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祛,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痰饮重,停滞日久,瘀久化热,上犯于心胸,出现心烦胸满。因此,不祛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患者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方证,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杏仁、款冬花,清其热润其肺。标本兼顾,故病获痊愈。
病案三
    初诊 孙某,女性,32岁,近几年来每到冬天就会咳嗽。
    诊见 咳嗽,咯稀白痰、量多,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
    辨证 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治则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 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干姜10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共3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服药3剂后,胸闷、咯痰减少,效不更方,再服6剂。
    三诊 患者服药6剂后,咳嗽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嘱咐患者再服药两周,咳嗽未再复发。
    按语 该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药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等为辨证要点。该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水寒相搏于肺者宜使用该方。该患者表有寒邪,里有水饮,水饮停于里,则里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强宣其表,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水,则引邪入里,等于闭门揖寇,引狼入室。此时,唯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水逐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方中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五味子、茯苓,逐寒以祛里饮,故表解里饮去,则咳自止。
病案四
    初诊 张某,男性,56岁,患肺气肿多年,近日咳逆上气,肺胀或痛,痰多、质黏、色黄,或间见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等,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 痰热壅肺、肺气上逆。
    治则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 全瓜蒌40克,葶苈子30克,紫菀30克,前胡30克,大贝母40克,生桑皮40克,姜半夏30克,陈皮40克,蝉脱50克,薄荷30克,射干15克,桔梗30克,生石膏30克,枇杷叶40克,紫苏子30克,生杏仁20克,鱼腥草20克,大枣10枚,生姜粉3克。将以上药物烘干后研磨成粉,制成水丸,每天2次,每次10克。
    服药1周后,患者症状减轻,喘促、胸部胀感亦减轻,疼痛消失,大小便正常。效不更方,嘱咐患者按原方服用2周,诸症大减。
    按语 患者肺气肿已多年,本次咳嗽发作,是由于内生邪热壅滞于肺,不能疏散,邪热熏蒸肺之津液,炼化津液生成热痰,最终导致痰热壅滞于肺,肺气失于肃降,引起患者咳嗽复发。
    方中全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润肺化痰、滑肠通便、散结消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缓解咳逆上气,肺胀或痛;生桑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咳喘;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水通淋;生石膏,清热降温、生津止渴;姜半夏,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上述药物可以清解肺热、化痰止咳。蝉蜕,升清透邪、解毒退疹,可使邪气从表而解;紫菀、前胡、陈皮、大贝母,化痰止咳;杏仁、薄荷、桔梗、枇杷叶、射干,宣肺、理气、止咳。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之功效。
    (作者为河南省长垣市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