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发生的急性细菌性炎症,根据是否合并胆囊结石分为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前者占95%。主要的致病原因包括: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堵塞或嵌顿,胆汁排出受阻,浓缩的胆汁使胆囊黏膜发生炎症、水肿甚至坏死;细菌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较为常见,多从胆道逆行进入胆囊。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绞痛或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同时,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冷及发热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体征:局部体征表现为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约25%的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全身检查可出现巩膜黄染、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 消化道症状:除了恶心、呕吐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发热:由于细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通常在38摄氏度以上。 黄疸:当炎症累及胆总管或结石阻塞胆总管时,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急性胆囊炎显著的临床特点是右上腹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区或背部,形成所谓的“胆绞痛”。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尤为明显。
诊断依据
病史:女性多见,多数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并且在发作前有油腻饮食史。 症状:典型的右上腹胆绞痛表现,如果病情进展,疼痛可转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查体: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有关,墨菲征阳性。胆囊发生穿孔后可有全腹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有不同程度升高,约半数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可有不同程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可呈双边征,胆囊内可见结石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可随体位变动,并可观察肝内外胆管是否有扩张,以及是否有结石梗阻。可以进行腹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了解胆囊病变情况及肝内外胆管情况。
治疗原则
并非全部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一经诊断就必须接受急症手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过有效的非手术治疗也能够控制病情的急性进展,从而使急症手术转化为择期胆囊切除术。急症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于择期手术更高,因此需要严格把握急症手术的适应证。 急症手术适应证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发病在72小时以内者。 2.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 3.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因本病易坏疽穿孔,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对于全身情况和胆囊局部病变情况允许的患者,应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对于高危患者,或胆囊局部炎症水肿、粘连严重,局部解剖关系不清的患者,急症手术中宜选用胆囊造口术减压引流,3个月后再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适用于病情危重又不宜手术的化脓性胆囊炎患者。 非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疾病早期可在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非手术治疗,争取控制急症症状,使患者避免风险相对较高的急诊胆囊切除术,择期进行手术治疗。同时,非手术治疗也可以作为急症手术前的准备。非手术治疗的措施包括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通常联合应用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厌氧菌有效的药物。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如腹痛的范围、程度有无变化,是否出现黄疸并不断加重,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等,一旦患者病情加重,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转诊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须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1.查体出现腹膜炎体征,不能排除胆囊坏疽、穿孔等并发症者。 2.右上腹疼痛伴有高热、黄疸等症状,不能排除有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 3,有剑突下疼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不能排除急性胰腺炎者。 4.诊断不明确,或者考虑为非结石性胆囊炎者。 5.临床诊断的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经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得不到缓解者。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