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病理变化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预警信号
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痛苦
前列腺增生症的护理
长期用药的利与弊
关于宫颈癌的认知误区
带你了解三维适形放疗
1
11 1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病理变化
 


□岳彩云

   膀胱上皮样肉瘤是一种罕见且极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变化复杂多样。了解膀胱上皮样肉瘤相关知识,对于制订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病理变化,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
    膀胱上皮样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膀胱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该病发病率较低,但恶性程度高,且容易通过淋巴或血液系统转移至其他器官。患者通常有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由于膀胱上皮样肉瘤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诊治不及时。该病主要发生于20岁~40岁者,男性患者更为多见。
    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病理变化
    宏观病理变化:膀胱上皮样肉瘤在宏观上通常表现为膀胱壁内的局限性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部分肿块可突入膀胱腔内,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肿块表面常有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容易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如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等。
    微观病理变化:在显微镜下观察,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病理变化复杂多样。肿瘤细胞通常呈上皮样或梭形,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呈巢状、索状或弥漫状分布。肿瘤细胞间质成分丰富,可见大量胶原纤维、黏液样物质和血管增生。部分肿瘤有上皮-间质转化现象,即肿瘤细胞失去上皮特性,获得间质细胞特性,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增强有关。
    此外,膀胱上皮样肉瘤还常常伴有其他类型的肿瘤成分,如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等。这些混合性肿瘤成分的存在使得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病理诊断更加复杂。
    膀胱上皮样肉瘤的免疫组化特点
    免疫组化检查对于膀胱上皮样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膀胱上皮样肉瘤的肿瘤细胞通常表达上皮性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同时也可表达间叶性标志物如波形蛋白和CD34(免疫组化的一个表型)等。这些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区分膀胱上皮样肉瘤与其他类型的膀胱肿瘤。
    此外,膀胱上皮样肉瘤的细胞还可能表达一些与肿瘤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相关的标志物,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制订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病理分级
    膀胱上皮样肉瘤病理分级的主要依据是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目前,对于膀胱上皮样肉瘤,普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法进行病理分级,将其分为低级别膀胱上皮样肉瘤和高级别膀胱上皮样肉瘤两种。
    低级别膀胱上皮样肉瘤: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较少。这类肿瘤通常生长较慢,侵袭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
    高级别膀胱上皮样肉瘤:肿瘤细胞分化差,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较多。这类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容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病理分期
    对于膀胱上皮样肉瘤的分期,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来确定的。目前,常用的分期方法是TNM分期法(国际上通用的肿瘤临床分期方法)。
    肿瘤的浸润
    浸润是指肿瘤细胞突破其起源组织的基底膜,侵入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在膀胱上皮样肉瘤中,浸润的深度和范围直接关系到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非浸润性肿瘤(Ta期):肿瘤细胞局限于黏膜层,未突破基底膜,预后相对较好。
    浸润性肿瘤(T1期~T4期):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膀胱肌层或周围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浸润性肿瘤的预后较差,需要医生根据具体分期和患者的情况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
    膀胱上皮样肉瘤的治疗难度较大。如果能做到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