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善思 文/图
古人将一年细致地分为24个节气,其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其中,小雪作为其中一个节气,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冬季的深入以及气温的进一步降低。 小雪是一年中的第20个节气,同时也是冬季的第2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来临。此节气主要反映降水与气温的变化,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率较高的时期。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也会逐渐增多。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小雪节气期间气温逐渐下降,正式进入寒冷的冬季。此时,降水形式由雨转为雪,但是雪量一般不多,故称为小雪。明代作家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如此描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生动地展现了小雪节气的特征。 在传统文化中,小雪节气有着特定的习俗和食物。腌制腊肉便是其中之一,人们会提前腌制腊肉,以备冬天食用,这不仅是一种美食的储备,更是对冬天的一种期待。有些地方还会吃糍粑。糍粑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在小雪时节品尝糍粑,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此外,小雪时节也是赏雪的好时机,人们可以欣赏美丽的雪景,感受冬日的静谧与纯净,那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能洗涤心灵。 小雪时节,自然界呈现出诸多景象。气温骤降,初雪悄然降临,湖面渐渐结冰,树木开始凋零,动物们进入冬眠状态,雾气缭绕在山间,霜冻现象也频频出现,这些景象充满了冬日的韵味。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小雪时节降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通过庆祝和祈祷来表达对丰收的期待和感激。就如谚语所说:“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意思是说,如果小雪、大雪时节都没有降雪,来年的小麦和大麦可能会因缺水而减产。还有“小雪棚羊圈,大雪堵窟窿”的说法,古人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广泛传播,提醒农民在小雪时节就要为家畜过冬做好准备,如修缮棚圈、储备饲料等。到了大雪时节,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棚舍的安全性,确保家畜不会因漏风而受冻。 在小雪时节,打糍粑是一项有趣的集体活动。人们将一年的收成取出一部分做成糯米饭,蒸熟后放在石臼里捣烂,做成圆形或扁形的糍粑。制作糍粑的过程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不仅增强了凝聚力,还带来了欢乐和笑声,同时也能犒劳自己。除了打糍粑,腌制腊肉、晒鱼干、储备粮食等也是小雪时节的习俗和趣事。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过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农家会动手制作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享用。腊肉风味独特,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为人体提供所需的热量。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冬季是人体养藏的最佳时机,应早睡晚起,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同时,食用温热食物有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古代,小雪时节人们会多吃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等,以养肾。冬季寒冷与水的特性相似,在与人体五脏配属中内合于肾。黑色食品营养丰富,大多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对肾气渐衰、体弱怕冷者尤其有益。 我国有不少地区的人们在小雪时节会浸泡红枣茶和菊花茶饮用。红枣茶,具有养血益气、润肺止咳的作用;菊花茶,则有清热解毒、明目养肝的功效。红枣和菊花都是中医常用的食材和药材,分别具有养血、润肺、清热、明目等功效,适合小雪时节饮用,有助于调理身体。 小雪节气,大家还会生吃萝卜,起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作用;熟吃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这种吃法既符合中医养生理念,又增添了饮食乐趣。 此外,小雪时节,人们还要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保证睡眠充足,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日出而作。饮食调养注重滋阴潜阳,可适量进行食补,多吃温热的食物,少食寒凉、黏硬、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阳虚者,可以多吃羊肉、鸡肉等;气血虚者,可以多吃鹅肉、鸭肉等。 小雪节气,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阴气旺盛。脐灸能调和人体阴阳,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等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膏方作为中医传统滋补品,具有“调理阴阳、补五脏、活气血、和阴阳”的功效,非常适合在小雪节气服用。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膏方中的药材能调和阴阳,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小雪节气,人体阳气内敛、阴气旺盛,膏方可以帮助人们调和阴阳、增强体质。膏方适用于多种人群,如身体虚弱者、经常感冒者、工作量大导致体力消耗透支者、睡眠质量下降者,以及有慢性病需要巩固疗效者等。这些人群在小雪节气服用膏方,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