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
情绪,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在中医理论中,情绪被视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情绪变化会对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情绪不稳定可能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主要探讨情绪波动如何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情绪波动的中医理论 中医将情绪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每一种情绪变化都与特定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度或不当的情绪波动会对脏腑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疾病。 喜伤心 过度喜悦会引起心气不足,导致心悸、胸闷、失眠和健忘等症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过度喜悦会使心气耗散,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怒伤肝 长期愤怒、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引起失眠、头痛、胸闷、腹胀、眩晕、口苦等症状。肝主疏泄,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思伤脾 过度忧虑会伤及脾脏,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过度的思虑会消耗脾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惊伤肾 过度恐惧会伤及肾脏,导致尿频、遗精、腰痛、脱发等症状。肾主藏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精,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悲伤肺 过度悲伤会伤及肺脏,导致气短、咳嗽、胸闷等症状。肺主气,司呼吸,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情绪波动对身体的影响 免疫系统 情绪不稳定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免疫系统疾病。有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在心理超负荷状态下,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剧烈变化。若持续时间过长,人体的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会衰竭,甚至崩溃,引起疾病或原患疾病急剧恶化,甚至诱发猝死。情绪障碍,特别是紧张刺激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而增加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就与情绪不稳定密切相关。 心血管系统 长期情绪不良,如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或抑郁,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病、心脏病和脑卒中。情绪不稳定时,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此时交感神经系统会持续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升高。这些激素能够使人保持警觉和清醒状态,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消化系统 情绪波动可能干扰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溃疡和肠易激综合征。情绪变化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引发胃溃疡等疾病。 神经系统 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等。情绪变化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 内分泌系统 情绪波动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比如,长期紧张、焦虑可能导致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异常,从而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情绪波动的应对策略 保持平和的心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让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侵蚀我们的心灵。冥想、练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都是调节情绪、放松心情的有效方式,它们能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学会发泄情绪 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选择压抑,而是要学会合理地发泄情绪。与朋友倾诉、写日记、唱歌等方式,都是有效的情绪发泄途径。它们能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避免情绪积压导致的心理问题。 培养兴趣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为我们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兴趣爱好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 保持规律作息 规律的作息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让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恢复和调整。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加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寻求专业帮助 当情绪问题严重时,我们要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进行沟通。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有效处理情绪问题。 总之,情绪波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情绪被视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医学中,情绪不稳定也被认为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当情绪问题严重时,我们要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规律作息、学会发泄情绪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冥想、练瑜伽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调整心态。 (作者供职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