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措施 |
|
□吕晓静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精神疾病,作为一类复杂且多样化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预后,帮助患者减轻病情,更好地融入社会。 早期主要症状 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轻微且不典型,容易被人忽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症状。 性格改变 原本性格活泼的人可能变得孤僻、不合群,对亲人、好友的态度冷淡。原本有教养的人,变得易怒、没有礼貌。 神经症状 患者出现头痛、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情绪波动较大 患者的情绪时而高涨,洋洋自得;时而低落,郁郁寡欢。有些患者还会突然感到焦虑、紧张。 行为异常 患者表现出奇怪的动作,如自言自语,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等;生活懒散,无法正常工作或料理家务。 思维障碍 患者出现妄想,如认为周围人都在害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拥有超能力等。 出现幻觉 患者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幻听)或看到不存在的物体(幻视)。 社交障碍 患者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与家属、朋友逐渐疏远。 如何识别 观察日常表现 观察患者的仪表、言语、行为是否异常,如是否不注意个人卫生,是否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是否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动作。 比较精神状态 与患者过去的表现进行比较,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的精神状态改变。同时,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 了解心理背景 结合患者的心理背景和当前处境,判断其行为和情绪变化是否合理。 专业检查 若怀疑患者有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应及时带患者到专科医院进行详细咨询与检查。 早期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 规范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等,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缓解症状。该治疗适用于急性发作的精神疾病患者,可快速控制症状。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该治疗适用于存在明显情绪困扰但无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 电抽搐疗法 利用电流引起的短暂性脑部去极化,迅速控制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等症状。该治疗适用于急性发作且伴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松弛疗法 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紧张和焦虑。该治疗适用于由压力引起的轻微抑郁或焦虑患者。 针灸治疗 刺激身体上的穴位,调整气血流通,对某些精神疾病有辅助疗效。 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加强科普教育,建立早期识别机制,加强专业培训,以及推动多学科协作,可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支持和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荣康医院普通精神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