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治疗癌症的体会
四味芍药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耳尖穴放血疗法的功效
三油脂蜡膏治疗烧烫伤
李振华辨治胃病案例分享
1
11 1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四味芍药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李柱

药物组成 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丹参15克,甘草10克。
  适应证 三叉神经痛。
  注意事项 牙龈红肿胀痛,龈缘溢脓、渗血者,酌情加葛根、生石膏、生黄芪、蒲公英、蒲黄;牙龈红肿胀痛且见舌体胖大、舌苔滑腻者,加葛根、苍术;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情加生地、鳖甲、牡丹皮、栀子;舌质见瘀血者,酌情加赤芍、桃仁;面赤、烦躁、易怒、口苦者,酌情加龙胆草、黄芩、夏枯草。
  应用 笔者以该方治疗患者70余例,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病案一
  张某,男性,52岁,半年前出现左侧面部阵发性疼痛,每次发作3秒~5秒,呈刀割样疼痛,进食或洗脸时加重。患者在当地某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并配合谷维素、腺苷钴胺进行治疗,经过半年的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到笔者处就诊时仍坚持服用卡马西平(每次200毫克,每天3次),仍有左侧面部发作性疼痛,发作频繁,说话时容易诱发疼痛,每次持续3秒~5秒,饮食量较少,泛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则:柔肝熄风。
  方药:白芍30克,熟地20克,天麻10克,生牡蛎30克,丹参20克,甘草10克,煅瓦楞子10克,甘松10克,黄连12克。共5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面部疼痛明显好转,泛酸等症状好转,舌脉同前,继服5剂。卡马西平剂量减为100毫克,每天3次。
  二诊:患者面部疼痛基本消失,泛酸等症状消失,舌质红,苔薄,脉弦细。上方上去掉煅瓦楞子、甘松、黄连,制成丸剂,每丸9克,每天服用3次,连续服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随访,患者面部疼痛未再发作,临床治愈。
  病案二
  李某,女性,52岁,2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左侧牙床及面部疼痛,且逐渐加重,发作次数增多,每次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咀嚼不慎或微风拂面时均可诱发,吃虾后尤为明显(痛如锥钻、电击,伴同侧面肌抽搐)。患者有时感觉牙齿松动不适,牙龈肿痛、口臭。曾多方求医,服用中药(祛风活血、清热解毒)、西药(镇痛抗菌),并自购大量参须、麦冬泡水当茶饮,均无效果,而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患者用手捂住左侧面颊,表情痛苦,左上第二磨牙松动,附近牙龈稍红肿、触痛,龈缘可见少量黄白色脓液,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而弦。
  辨证:肝风上扰兼阳明胃热。
  治则:柔肝熄风和络,佐以清胃排脓之品。
  方药:四味芍药汤(加味)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共4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精神大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按原方继服5剂。
  三诊:患者面部及牙床疼痛消失,面部不再抽搐,牙龈红肿明显减轻,龈缘未见脓液。因患者长期大便干燥,舌淡红,脉沉细,按原方加瓜蒌15克,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