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治疗癌症的体会
四味芍药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耳尖穴放血疗法的功效
三油脂蜡膏治疗烧烫伤
李振华辨治胃病案例分享
1
11 1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治疗癌症的体会
 


□孙玉信

癌症如今已是常见病、多发病,不再是罕见病,其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凸显,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重大的研究课题。中医药治疗癌症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对人进行整体调理、减轻药物副作用、个体化治疗等方式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主要介绍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一些体会。
  “留人治病”与“治病留人”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难治性疾病。对于癌症治疗,部分学者过于注重疾病本身,强调必须彻底杀灭肿瘤,才能实现根治性治疗,以达到 “治病留人” 的目的。然而,现实结果往往是癌细胞未被消灭,机体正气却已衰败,变证丛生,“留人”也变得困难。因此,目前癌症治疗应树立“留人治病” 的观点,只有患者存活,才有治疗的机会。即要时刻注意保存机体正气,因为正气不足是癌症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正如《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癌症之因,以浊邪和寒毒为多,分脏腑施治 对于致癌原因,医学界观点各异、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以浊阻和寒毒较为常见。由于病灶侵犯的脏腑不同、脏腑特性不同、个人体质不同、治疗过程不同等,临床证型也各不相同。比如,肺癌多因浊邪和寒毒引起郁肺,有寒证和热证之分。寒证以肺气亏虚、浊邪寒毒蕴结为主,治宜健脾补肺、涤浊解毒;热证以浊热蕴肺、少阳枢机不利为主,治宜涤浊宣肺、和解少阳。食管癌和胃癌以寒毒为主,有气虚和阴虚之分,在补气或益阴的基础上,加用解毒散寒之品。胆囊癌、肝癌和胰腺癌以浊邪郁阻为主,易化热侵犯相关脏腑,或邪伏膜原,较多应用柴胡剂。肾癌和膀胱癌以肾气亏虚、浊邪寒毒蕴结为主,治宜补肾涤浊解毒。其他癌症可以参照五脏归属,辨证施治。
  癌症治疗首重脾胃(纳化传导正常) 癌症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常,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成为发病之本,正如《景岳全书》中记载:“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另外,脾胃运化失常,易导致痰湿在体内结聚,成为癌症发生的病理因素。因此,癌症治疗首重脾胃。脾胃健运,气血充盛,癌症自然会得到遏制。如《医学纲目》中记载:“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故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如满座皆君子,则小人自无容地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
  化疗伤阳,放疗伤阴 化疗多采用静脉、体腔给药,寒水直入体内,易损伤人体阳气。化疗后,患者多见恶心、呕吐清涎、乏力、面白、纳呆、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符合阳虚的临床表现,故笔者认为化疗多属寒,易伤人体阳气。放疗俗称“烤电”“照光”,是一种温热疗法,易损伤人体阴津。放疗后,患者多见低热、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脉数等,符合阴虚的临床表现,故放疗多属热,易伤人体阴气。
  案例分享 方某,女性,51岁,2020年7月20日以“发现肺癌晚期1年有余”而就诊。2018年10月,患者被确诊为肺腺癌Ⅳ期,已经进行过放疗,未化疗。曾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患者后脑勺偶有疼痛,服用中药治疗后饮食稍有改善,精力有所改善,偶尔泛酸、口淡有异味,睡眠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方药:醋香附10克,砂仁10克(后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壁虎10克,蜈蚣2克,制川乌10克,炒山楂10克,甘草6克。共1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2020年9月23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效果良好。患者动辄乏力气喘、气短,偶有心慌、心悸,食欲不佳,晨起咽部不适,伴有少量痰涎,大便时干时溏(每天两三次),睡眠尚可,服用降血压药物后出现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细。
  方药:上方加当归15克,炒白芍15克。共1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患者身患肺癌,既往食欲不佳,身体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为肺脾气虚之证。因五行之中土生金,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采用培土生金之法,故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合用平消散,解毒散结,以治疗癌毒;炒山楂助脾运化,亦顾护胃气。二诊时疗效良好,未更改主方,加入当归、白芍,以滋阴养血,培补正气。全方攻补兼施、虚实兼顾,使正气健旺、癌邪渐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原张氏“动、和、平”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