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舒筋活络丸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破伤风的诊治体会
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神经性呕吐验案
气营双清、开窍熄风治疗暑温
1
11 1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赵法新

2007年3月5日初诊:陈某,男性,35岁,腹泻半年有余。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烟酒无度,于半年前开始胃痛、腹痛、腹泻,病情日益加重,吃得多,泻亦多,现在一日腹泻可达15次之多,为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腹痛肠鸣即有便意,便后疼痛缓解,身体消瘦(体重下降10千克,现仅有50千克)、乏力,脉象弦细无力(左脉尤弱),舌质光红无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脉瘀阻。
2006年10月11日,患者在当地某医院进行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距肛门3厘米~20厘米处的直肠-乙状结肠有多发性溃疡灶(0.3厘米~0.5厘米),并且有多发性息肉(0.5厘米×1厘米),并进行镜下切除术。降结肠血管纹理呈树枝状,清晰可见。
诊断:直肠多发性息肉(已切除),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辨析:饮食不节,必伤脾胃,肥甘厚味,积热于胃肠,故食而不化,吃多泻亦多;积热火毒,腐肉灼肌,故见腹痛、肠鸣即泻出脓血;气虚血瘀,血瘀气滞,循环障碍,故见里急后重(大便有脓血),舌脉瘀阻;久泻导致气血阴津俱伤,则脉细无力,舌质光红无苔,少气乏力。
证属:脾虚失运,土虚木乘,气虚血瘀,积热火毒。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消肿、化瘀止血。
方药:白术30克,柴胡10克,太子参20克,茯苓30克,生山药30克,枳壳10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吴萸连(黄连、吴茱萸)12克,乌梅15克,血余炭10克,甘草10克,三七粉10克(冲服)。
用法:水煎2次,滤过合并,分3次~5次少量频服,恐脾虚药多致泻。配合食疗:怀山药鸡子黄粥养胃益脾,固其根本。
方义:土虚则木乘,故首当实脾、补气。脾为湿土之脏,喜燥而恶湿。白术,味甘、苦,性温,专入脾经、胃经,甘温能益脾胃之阳而补气,苦温能燥脾胃之寒湿而健脾,正为脾所喜,为补脾益气之要药,实脾则肝不乘,故为君药。脾为元气之府,健脾尤当益气,太子参,功似党参而力薄,味甘微苦气平,入脾经、肺经,功专益气补脾而治气血不足、倦怠乏力;茯苓,甘淡性平,甘能补,淡能渗,渗湿健脾为之功;山药,甘平,入脾经、肺经、肾经,补上中下三焦,不寒不燥、不腻胃,为平补三焦之要药;肝喜条达疏泄,而行脾胃之气,柴胡性升散而疏泄,正合肝喜,本方取其疏肝解郁之功,升清阳行脾胃之气,而助健脾益胃之用。这4味药材疏中有补,助君药健脾益气之力倍增,达疏肝健脾益气之目的,故为臣药。九补须有一泄,取枳壳行气宽中之功,合白术巧为枳术丸,消补兼备,无补中壅塞之虑;积热胃肠,灼肉动血,需要清热凉血、散血止血,蒲公英,甘苦寒,入肝经、胃经,清热解毒,消痈肿;马齿苋,酸寒,入肝经、大肠经,清热解毒,止痢疗疮;吴萸连,为左金丸方、寒热对等并用,本方取其清热止痢厚肠之功,又无苦寒败胃之弊,更兼辛苦温能散中土之寒凝;三七粉,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胃经,止血化瘀、消肿镇痛,主治各种内外出血证,对痈肿疮疡、胃肠溃疡属瘀血内阻者甚效;血余炭,苦平,入肝经、胃经,止血散瘀,擅治吐衄、血痢等各种出血证;乌梅,酸涩平,入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敛肺生津、涩肠止泻,治久痢滑泻等。取此七者清热、止血、散血、消瘀、涩肠、止泻之功,以治其兼症,故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而和谐全方,故为使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清热消肿、化瘀止血之功。
按语:酒为湿热之物,伤肝害胃;肉乃高热之食,积而化热。该患者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肥甘厚味瘀积胃肠,积热火毒为患,伤脾损元,健运失司,导致泻痢频作;气虚血瘀,脓血黏液便俱下,循环障碍,病损组织细胞无力修复,故缠绵难愈。盖久泻伤元气,气虚血必瘀,治宜健脾补气,才能气复帅血而行。因此,健脾补气是治本之策。但是,泻痢、腹痛、便血之标为急,急则治其标。鉴于积热火毒动血为患,又权变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为先。按此标本缓急,有序辨治,以观后效。
4月5日二诊:服用上方20剂后,患者大便次数由每日15次减为8次,腹痛、下坠感减轻,仍有脓血黏液便,脉象沉细,舌质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舌脉瘀阻。药对病机,症有所减,继以上方加焦扁豆20克。共15剂。结肠舒浓缩丸,一次6克,一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胃康宝胶囊10.5克×60粒×6瓶,一次4粒,一日3次,每餐后1小时~2小时服用。怀山药鸡子黄粥,一日2次,空腹吃。
按语:综合治疗,协同取效,是应对复杂、疑难疾病的有效措施,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4月22日三诊:患者腹痛大减,仍有脓血黏液便,一日5次~6次,下坠感减轻,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脉瘀阻。证属脾气不足,肠中余热未尽。上方加黄芪30克,白头翁20克,败酱草30克,槟榔10克,焦山楂20克。共15剂。其中,白头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血痢等;败酱草能清热解毒、祛痰排脓,常用于肠痈、痢疾等;焦山楂可以消食导滞,治疗泻痢不爽。
5月13日四诊: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有力气,两腿酸软无力消失。大便一日5次,黏液少,无脓血,下坠感亦轻,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体胖大、齿痕减轻,舌脉瘀减轻。证属脾气来复,邪气已减,余热未尽,拟补气健脾,活血止血,兼清余热。
方药:黄芪30克,当归10克,太子参20克,茯苓20克,吴萸连10克,白术30克,白头翁20克,焦扁豆20克,莲子肉15克,槟榔12克,血余炭15克,三七粉8克,甘草10克。共7剂。
5月23日五诊:上方服完后,患者在某三甲医院进行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距肛门15厘米处的直肠-乙结肠处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点片状糜烂(0.4厘米×0.6厘米),表面附白苔、伴渗血。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直肠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并见炎性肉芽组织、炎性渗出物及少许坏死组织。
诊断:溃疡性直肠炎。患者感觉症状好转,肠鸣音轻,大便次数减至一日3次~4次,下坠感轻微,少有血便。患者自从食用怀山药鸡子黄粥后,饮食正常,胃肠舒适,身体有劲,体重增加,信心增强。效不更方,继服12剂。
6月20日六诊:患者饮食规律,大便成形(一日3次~5次),因有过1次饮酒史,有少量便血,但无下坠感,脉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舌脉瘀大减。为方便患者继续治疗,可以停服汤剂,继服中成药胃康宝胶囊、结肠舒浓缩丸、怀山药鸡子黄粥,巩固治疗。
9月2日七诊:患者精神好,饮食恢复正常,大便一日2次~3次、成形,无下坠感,体重62千克(恢复至生病前,半年增加12千克),脉沉缓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无齿痕,舌脉不瘀。患者已经基本康复,继服上药(小剂量),善其后。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痢范畴,多由饮食不节、烟酒无度、劳倦伤脾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正虚邪实,虚者,脾胃之元气亏;实者,寒热瘀滞、虚实夹杂之邪气实,故缠绵难愈。治宜健脾补气、活血止血。其标本虚实、补泻宜通,当统筹兼顾,有序治疗。圆机活法,无不愈者。收涩止泻者,无功;抗菌消炎者,有害;利水止泻者,伤阴;苦寒败火者,伤脾无益。食疗食养,必不可少。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