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种PICC专用注射器 |
|
□张楠楠 阚亦非 文/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将导管尖端留置在上腔静脉,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然而,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健康人群高7倍以上,且临床治疗中常需要输注高浓度静脉营养液(混合葡萄糖后浓度可达23%)及化学药物。此类液体易引发管腔结石样堵塞,同时药物堆积可损伤血管壁。若未及时规范冲管、封管,将导致导管堵塞,诱发静脉炎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发布的2016版《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指出:使用外周静脉短导管后,需要用10毫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儿童与成年患者)抽取不含防腐剂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封管。但是,该指南未明确冲管压力与推注速度的具体标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压力过小易引发静脉炎与导管堵塞,压力过大则导致管路破裂、药液外渗或非计划拔管。此外,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早期难以直观判断,常在出现堵塞或血栓后才被动处理,增加患者拔管风险及栓子脱落风险。为探究导管堵塞、静脉炎、管路破裂等并发症与冲管压力、推注速度的相关性,笔者设计一种PICC专用注射器。 研究目的 预防PICC管路破裂及血栓形成,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通过科学测量确定冲管合理压力范围,为临床操作提供标准化依据。 简要过程 压力可视化装置 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推柄端加装可以重复使用的压力传感器及显示器,实时显示冲管时的压力数值。 早期预警机制 在压力骤增时,提示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风险,便于临床早期干预。 数据整合分析 通过采集静脉炎发生率、管路破裂率、管腔回血率等数据,进行压力与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确定最佳压力区间。 创新点 可直观读出冲管时PICC管腔壁所承受的压力。 若冲管时压力骤增,可早期发现PICC管腔有无狭窄或血栓形成。 项目用途 科研阶段 收集静脉炎发生率、药物残留量、导管回血率及管路破裂率数据,通过回顾性分析建立不同型号PICC导管的最佳冲管压力标准。 临床应用 基于科研结果,指导医务人员临床规范化操作,降低非计划拔管及血栓脱落风险。 风险预判 通过压力监测评估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风险,实现早期干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种PICC专用注射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便捷,而且成本低廉;实时监测压力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少管腔狭窄、堵塞及破裂风险;帮助护士精准控制冲管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安全。 操作及使用方法 该装置通过可以分离式卡槽,将压力传感器和显示器装置安装于预冲式导管注射器的推柄端。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推注时,按压推柄,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推注过程中的压力,并将该压力数据实时传递给显示器。此外,后期可加装报警装置,当检测到的压力超出安全范围时,报警装置将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根据显示器上的压力实时数据,及时调整脉冲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因脉冲压力不可控而导致的导管破裂或管腔回血等并发症。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1.外套 2.活塞 3.芯杆 4.按钮 5.支撑板 6.注射器推柄末端 7.压力显示器 8.压力感受器 9.连接杆 10.可分离式卡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