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传涛
脑出血是一种高致残性、高死亡率疾病。脑出血患者及其家属在急救过程中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不知该选择开颅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实际上,医生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会进行严谨且科学的综合评估。 开颅手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明确的治疗优势。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清晰,医生会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有效控制出血,并且对血管病变进行针对性处理。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幕上血肿量超过30毫升、幕下血肿量超过10毫升且已经出现脑疝等危急状况的患者,开颅手术能快速降低颅内压力,解除脑组织压迫,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由于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存在一定风险,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癫痫发作、颅骨缺损等并发症,而且恢复周期通常较长,一般需要数月。 微创手术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兴起的一种治疗手段。它借助立体定向技术或神经内镜,找到血肿部位,在颅骨上用医用电钻钻出小骨孔,利用定位仪将穿刺针及引流管精确置入血肿腔,再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等能溶解血肿的药物,然后逐步清除血肿。这种手术方式对脑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患者术后恢复也相对较快,适用于出血量中等、无脑疝症状、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及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或口服抗凝药物的部分患者。微创手术既能有效实现血肿清除,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颅脑重要功能区域的损伤。不过,微创手术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以完全清除血肿,存在血肿残留、二次出血的风险。这就需要医生对术后患者进行持续观察与评估。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会从多个重要维度综合考量。首先,出血量与出血部位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脑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中枢,即便只有少量出血,也可能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遇到脑干出血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谨慎。对于大脑半球出血患者,术前医生会根据血肿量及意识障碍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紧急开颅手术,术中清除血肿后会根据颅内压情况再次评估是否需要去除骨瓣减压。其次,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也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年轻且身体素质好的患者对开颅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强;高龄患者或伴有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选择微创手术往往更为稳妥。此外,出血原因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因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医生在清除血肿的同时,还需要对原发病灶进行畸形血管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出血,并为患者的后期康复创造条件。 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各有特点与适用范围,医生在选择时始终以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为首要目标。患者及其家属应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