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枝
干燥综合征案例
案例一 2012年4月2日初诊:李某,女性,40岁,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1周。 病史:患者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1周,在某三甲医院做腮腺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腮腺体实质严重萎缩,几乎不能分泌唾液,被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患者担忧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故寻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发热(38摄氏度),双侧腮腺肿痛,口干无唾液,眼干涩,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便溏(每天1次),膝关节冷痛,舌质淡红、无苔,脉滑数。 辨病:干燥综合征。 辨证: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证。 方药:清半夏2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15克,柴胡30克,黄芪50克,白术12克,防己20克,制川乌15克,甘草20克。共3剂。每天1剂,每剂煎2次,每次1小时。 2012年4月5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热退,腮腺肿痛、口干、膝关节痛均稍减。上方柴胡剂量减至15克,另加当归12克,赤小豆30克。共10剂。 2012年4月15日三诊:腮腺逐渐肿消,不痛,口眼干大减,膝关节不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少许薄白苔,脉弦。 方药:清半夏2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15克,柴胡12克,黄芪50克,白术12克,防己20克,制川乌15克,甘草20克,当归12克,赤小豆30克。共15剂。 此后,患者一直服药至2012年10月15日诸症消失而停药,至今未复发。 案例二 2014年3月12日初诊:吴某,女性,51岁,口咽干燥7年。 病史:2007年,患者因口眼干燥在某三甲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患者自述免疫力低下,白细胞2.62×109/升,平素易感冒,曾服用养阴益气类中药2年有余,无效且泄泻。 刻诊:患者鼻塞流清涕,头出汗,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口、眼微干,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发作约3次),大便溏泻(每天3次~4次),不发热,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而虚。 辨病:狐惑病(干燥综合征)。 辨证:甘草泻心汤合御寒汤证。 方药:清半夏20克,干姜12克,甘草20克,川羌活10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升麻10克,黄芪60克,苍术15克,黄柏10克,黄连3克,党参20克,陈皮6克,款冬花12克。共14剂。每天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30分钟。 2014年9月25日二诊:患者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已无出汗,全身肌肉关节未再酸痛,口、眼微干,大便溏泻(每天1次),舌红、苔薄白,脉弦。免疫球蛋白G 22.3克/升(参考值:6.3克/升~15.2克/升),血沉25毫米/小时(参考值0~20毫米/小时),白细胞2.62×109/升,自身免疫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续服上方30剂。 患者间断服药至2015年10月,检查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G 21.30克/升,血沉24毫米/小时。 患者仍以此方化裁间断服药至2016年5月13日,自述服上药后未再感冒,自觉身体抵抗力增强,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至正常水平,血沉逐渐降至19毫米/小时。继服上方30剂,巩固疗效。 按语:干燥综合征的病机较为复杂,上述两例均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故均用甘草泻心汤。案例一因有发热及腮腺肿痛,故加柴胡;因伴膝关节冷痛,故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眼干,故合赤豆当归散。干燥综合征的口眼干燥,其病机并非都是阴虚燥热,这两个病例就是湿热毒邪壅遏三焦腠理,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所致。其治法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案例二因容易感冒、白细胞低,故合李东垣的御寒汤以治之。 口疮案例
案例一 2013年7月26日初诊:陈某,女性,56岁,患复发性口腔溃疡10年有余。 病史:患者10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每年约15次),曾服用三黄片、知柏地黄丸及中药汤剂等,或无效或加重。此次咽部扁桃体及下唇内侧各有两处绿豆大小的溃疡,已经1周未愈合,食欲尚可,但溃疡处疼痛,便溏(每天1次~2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病: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证:甘草泻心汤证。 方药:清半夏3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20克,甘草30克,大枣5枚。共10剂。每天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30分钟。笔者嘱咐患者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等食物。 2013年8月5日二诊:患者溃疡已经不痛,便溏(每天1次)。上方加肉桂3克(另包冲服)。共12剂。 2013年8月18日三诊:患者溃疡愈合,大便成形。患者前天感冒,不发热,不头痛,咳嗽,咯白痰。使用8月5日方药,加紫苏叶12克,款冬花10克。共12剂。 2013年8月29日四诊:患者咳嗽痊愈,溃疡未再发作,继服8月5日方药12剂。 2013年9月9日五诊:患者口腔溃疡未再发,继服8月5日方药14剂,巩固疗效。 案例二 2013年11月8日初诊:李某,男性,76岁,患复发性口腔溃疡15年。 病史:15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每年复发20多次,每次发病一般是舌、唇、两颊、咽部(2处~3处)溃疡,常服用B族维生素、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等(服中成药时便溏,偶有泄泻或便秘),食欲尚可,但吃东西时患处疼痛。 刻诊:患者舌边、下唇、上颊各有1处如黄豆大小的溃疡,接触食物时疼痛,此次发作半个月未愈合,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辨病: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证:甘草泻心汤证。 方药:清半夏2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20克,淡附片12克,肉桂6克,甘草20克,大枣5枚。共12剂。每天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1小时。笔者嘱咐患者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等食物。 2013年11月20日二诊:患者口腔溃疡愈合,继服上方12剂。 2013年12月2日三诊:患者口腔溃疡未再发作,继服上方12剂,巩固疗效。 案例三 2019年1月14日初诊:张某,男性,20岁,患复发性口腔溃疡10年有余。 病史:患者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所困扰,时间达10多年(每年发作15次左右),每次发作约半个月才能愈合,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均效果不佳。此次扁桃体及上唇、下唇内侧各有一处绿豆大小的溃疡,接触食物时疼痛,食欲尚可,大小便尚可,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病: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辨证:甘草泻心汤证。 方药:清半夏24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人参15克,淡附片9克,肉桂6克,甘草21克。共7剂。每天1剂,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 2019年2月22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口腔溃疡愈合,未再复发。患者因赴外地上学,故取方药30剂,以备溃疡复发时服用。 按语:口疮乃临床常见病,西医学称其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的发病或为免疫性缺陷,或为自身免疫性反应;亦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其子女更容易罹患该病。就中医辨证而言,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多种病机,如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肺胃积热阳虚浮火等。甘草泻心汤证乃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湿热蕴毒伤及口腔黏膜,故导致口腔溃疡,即狐惑病之“蚀于喉”“蚀于上”者也。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服清热解毒或滋阴泻火类中药,症状不减轻甚至加重;多伴有上腹胀满(心下痞),大便溏或秘结;舌淡红、苔白滑。日久不愈者,可以加附子、肉桂。 关于本证的饮食禁忌问题,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均属于寒凉甜腻之品,此类食物伤脾生湿;羊肉、辣椒易生热助火,故需要忌之。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服甘草泻心汤已愈的患者,由于不忌口而使口腔溃疡复发。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