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跃
初诊:患者,男性,15岁,患过敏性哮喘3年,近两个月加重。 病史:患者形体肥胖,动辄气短、出汗,夜晚哮喘加重,曾在某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过敏性哮喘,服用沙丁胺醇等治疗。患者经常流鼻血,面色红润,夜间盗汗严重如水洗样,胃脘部胀闷,大便干结,小便黄,脉弦细略数,尺脉弱,舌质淡红、苔白腻。 治疗思路:抓主证,先解决哮喘和流鼻血,而后治疗盗汗。 方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桂枝加厚朴汤杏子汤(加减):北柴胡40克,黄芩15克,大黄6克,枳实10克,半夏24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厚朴30克,苏子10克,山茱萸1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掰)。共15剂。 4月26日二诊:患者气短、憋气减轻,半个月仅2次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3次流鼻血且程度较轻,白天出汗量减少。患者目前盗汗严重,乏力气短,胃部胀闷消失,大便每天2次(不溏泄),脉弦细略数,双尺脉弱,舌质淡红、苔黄腻。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桑叶15克,山茱萸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大黄6克。共30剂,水煎服。 6月10日三诊:患者夜间基本无盗汗,未再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气短、哮喘症状消失,流鼻血停止,脉弦细,尺脉弱,舌质淡红、苔白。效不更方,继服15剂,巩固疗效。 按语:初诊用方为近代中医学家胡希恕常用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患者腹胀闷、大便干结、夜间哮喘符合此方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出自《伤寒杂病论》),因得病日久属于“喘家”,故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同时,加苏子降气平喘,加山茱萸补肾纳气、疏肝平喘,二者为对药。 再诊时侧重解决气虚盗汗、鼻衄问题,以当归六黄汤为主方,配伍龙骨、牡蛎、山茱萸补肾固涩纳气,桑叶与大黄为对药治疗鼻衄。 关于哮喘用当归六黄汤奏效的机制,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患者喘而汗出符合该方证,但是无颈项强直,故去掉葛根。因患者双尺脉弱提示肾气不足,故加大龙骨、牡蛎、山茱萸用量,增强纳气平喘、补肾之功,终获治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高龙镇左村集体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