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信
咳喘病(包括咳嗽和哮喘)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中医对其治疗有独特之处。 咳喘病与肺关系密切,但又不仅限于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对咳嗽的论述具有指导意义。其中“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及“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这一结语,从临床实际来看,实为精辟论断。 无论何种咳喘,最终都体现在遣方用药和临床疗效上。对于新发咳喘病患者,用药宜动(宣散)不宜静(收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否则易遗留后患。其中包括避免过早使用收涩之剂,如罂粟壳等。 麻杏石甘汤 具有辛凉开泄、清肺平喘的功效。药味不多,用之得当,起效迅速。使用此方时,医者需要把握“热邪郁闭于肺、肺失宣降”的急性喘闷之证。但是此法只可暂用,不可常服。国医大师张磊于1975年带领学生开门办学时,用此方治愈一例因落井而诱发哮喘的儿童,“一剂,病若失”。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适用于治疗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喘闷无痰之证,疗效较佳,其中“喘闷无痰”是重要辨证要点。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曾云:“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临证应用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少量炙麻黄、炒苏子,可增强疗效;若见喉中痰鸣者,宜加入射干。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解表蠲饮的经典名方,适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多、痰稀的症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曾言:“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其注解说:“《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即使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或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从临床实际看,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的良方,若能随证灵活加减,更能尽其妙用。 千金苇茎汤 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但未载方名。《外台秘要》称其为苇茎汤。《金匮要略方论》则将其名为千金苇茎汤,作为治疗肺痈的附方。在临床应用中,千金苇茎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此方具有涤浊之功,常用作治疗肺癌及其他脏器癌症的主方,效果较好;亦常用于湿热之证,疗效亦佳。 小柴胡汤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主要源于《伤寒论》中“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陈修园对此深有感悟,他说:“余临证以来,每见咳嗽百药不效者,摒去杂书之条绪纷繁,而觅出一条生路,止于《伤寒论》得之治法。《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度。盖风寒之邪,挟津液而上聚于膈,以致咳嗽不愈。若风寒不解,其津液何以得下耶?若误行发散,不惟津液不下,而且转增其上逆之势矣。此所以通其上,即和其中,和其中,愈通其上也……《伤寒论》小柴胡汤谓:‘咳者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伤寒言,而不尽为伤寒言。余取‘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借治劳伤咳,往往获效。”故陈修园在诗中云:“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慢求。又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 补中益气汤 张磊教授用此方治久咳(时轻时重)。属于中气虚馁,不能上输于肺者,用此方治疗,每收良效。关于用此方治疗咳嗽的加减法,李东垣说得比较详细:“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后世医学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这些加减,均是经验之谈,应当重视。 定喘汤 治疗哮喘的常用方,证属肺寒膈热,不得泄越。膈热气逆的哮喘,宜用此汤散塞疏壅。要点是痰热壅肺,否则不宜使用。肺中有痰水者,可加葶苈子。 都气丸 治疗肾不纳气的方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阳虚不能摄纳肺气,证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等,可用此方加生脉散、磁石等以滋阴纳气,亦可加入少量炙麻黄、炒苏子以助纳气平喘之功,可谓并行不悖。若属肾阳虚者,应该加入制附子、肉桂、胡桃等,效果较好。 清燥救肺汤 本方功能主要是清燥。无论外燥、内燥,亦不论季节(秋燥尤宜),只要出现干咳无痰、咽喉干燥、鼻燥口渴、舌干无苔等一派燥象,皆可用此方治之,若无口渴可去石膏。胡麻仁也可以用炒火麻仁代替。 百合固金汤 本方为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之剂,适用于肺肾阴虚所致咳痰带血、咽喉干燥疼痛等症。故汪昂云:“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张磊教授常用此方治疗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痨)等病,凡见上述证候者,用之每获良效,并常将百合用至30克。咳喘病病情复杂,中医重在辨证论治,所涉方药众多。即使选用某方,亦须随证加减变化,力戒“有方无药”或“有药无方”之弊。 张磊教授治疗此种病时,涉及的方药也比较多,不局限于上述10个方子,如银翘散、三拗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逍遥散、定喘汤、止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升陷汤、桑杏汤、泻白散、生脉饮等。若皆不适合,可组新方,目的是药证合拍。前贤云:“医者用药要如盘走珠,避免呆板不灵。”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