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穿凿会通理论与中西医学的关系 |
|
□周永志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的实质,在于揭示不同脏腑之间存在相对稳固的功能关联,这种关联体称为脏腑联合体。例如,肺与膀胱即构成太阳病脏腑联合体。而不同脏腑联合体之间,又存在着更高层次的相互关系,即太阳病体系与少阳病体系、少阴病体系、太阴病体系、厥阴病体系之间具有更为广泛的有机联系。 现代医学在发展中也逐渐认识到不同脏腑之间存在相对稳固的联系。这种认识相对片段化,研究进展也较为缓慢。相比之下,中医在这方面则积累了更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也正是未来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切入点。 肺-膀胱系统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多属于膀胱经范畴,而咳嗽类疾病则多责之于肺。 从现代医学实践来看,无论是细菌性感冒还是病毒性感冒,均可能进一步侵袭气道及肺部,引发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这印证了膀胱经与肺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临床实践中,因感冒就医时,患者通常会被分诊至呼吸科,因为现代医学传统上视感冒为呼吸系统疾病。 脾-小肠系统 在中医学体系中,脾与小肠的概念区分不甚分明,原因在于二者的相互影响。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脾脏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尤其是清除体内各种新陈代谢产物(包括异常细胞),并能释放免疫细胞,对整个机体发挥免疫作用。脾脏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受一种物质调控,该物质即为小肠代谢产生的内毒素。内毒素水平与脾脏的工作负荷呈正相关,故当内毒素超过一定量时,会导致脾脏负担过重,引发脾损伤。 中医认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可以形象地描述小肠之火与脾脏免疫功能的关系。反之,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小肠淋巴系统的免疫功能,导致小肠功能障碍,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急(慢)性肠道炎症及溃疡等疾病。 心-胆系统 关于心-胆系统的关系,现代医学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胆囊可通过“胆心反射弧”影响心脏功能,心脏亦可经此反射弧影响胆囊功能。从外科医生发现胆囊手术易诱发心律失常开始,到“胆心综合征”的确立,进而开创了利胆消炎法辅助治疗心绞痛、调节心律失常的新途径。长期罹患慢性心脏病的患者中,部分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既往多归因于药物的副作用,然而中医理论认为,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与肝胆功能失调相关,这为心脏功能对胆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另一视角的佐证。 肾-三焦系统 三焦,从其功能表现看,与现代医学的内分泌系统有密切的联系。而肾脏与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西医临床实践中常将肾脏疾病与内分泌系统疾病归属于同一科室(如肾脏内分泌科),这正体现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肾脏除了进行水液代谢及维持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外,另一项重要作用便是内分泌功能。肾脏分泌的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通过1α-羟化酶促进维生素D活化等,既是人体需要的激素或活性物质,也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相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也可能因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反应等因素对肾脏造成损害,导致各类肾病的发生,这类疾病常需要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才能好转。 心包-胃系统 从心包经的分布及其功能表现来看,其与西医的迷走神经系统功能高度相似,实为同一生理系统的不同命名。而胃,正是心包系统(即迷走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区域,二者在解剖结构上紧密关联。例如,我们常说的梅核气(咽部异物感),其典型治疗方剂半夏厚朴汤,即通过降逆和胃(如抑酸护胃、调节胃肠动力)来发挥疗效,有效缓解甚至治愈此症,这充分印证了胃部疾病与梅核气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慢性胃病会持续刺激迷走神经(即心包系统),导致其感觉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其走行关键部位——咽喉的功能。反之,迷走神经功能异常也会引发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这正是迷走神经对胃功能调控失常的表现。 肝-大肠系统 肝脏与大肠在解剖结构上关系明确,功能联系密切。肝-肠循环是两者联系的核心通路。在临床上,通过灌肠及导泻药物防治肝性脑病,是“肝病肠治”的代表性方法。 当肝脏功能异常时,常引发消化道功能障碍,此时腹部平片多显示大肠积气显著,中医称之为“气臌”,这也是肝脏功能失常影响大肠的佐证。从肝肠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于大肠疾病(如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尝试从“保肝”角度进行治疗,为肠道疾病的诊治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系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学勤的学术经验传承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