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
打开家庭药箱,可以看到里面放满了泛黄的药片、过期的口服液……这些过期药该不该扔?如何扔?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环保。 要重视药品有效期 药品有效期并非简单的“到期即废”标签,其背后有一套严谨的科学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品有效期是指药品在未开封、按规定条件贮存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期限。 许多药品一旦开封,有效期会大幅缩短。例如,瓶装药片开封后接触空气,有效期可能缩短至6个月;眼药水、糖浆等液体制剂因易滋生微生物,开封后建议1个月内用完。 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的“避光、冷藏、防潮”有着重要意义。曾有实验显示,将阿莫西林胶囊置于30摄氏度环境中,其有效成分半年内降解40%。但是,若按说明书上标注的2摄氏度~8摄氏度冷藏,降解率不到5%。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离有效期还有3个月,药品也可能因运输、储存不当提前失效。 过期药的危害较大 过期药的风险并非“药效减弱”这么简单,其危害不小。 药效“跳水”:从救命到无效 抗生素过期后,抑菌圈直径可能会缩小50%以上,导致感染迁延不愈。硝酸甘油片过期后,急救时无法扩张冠状动脉,可能使患者出现心肌梗死。 毒性升级:化学变异的“潘多拉魔盒” 四环素类抗生素过期后,会降解为毒性更强的差向异构四环素,引发肾小管坏死。中药丸剂过期后,黄曲霉素超标风险增加20倍,是肝癌的明确诱因之一。 微生物污染:看不见的感染源 糖浆、软膏等药品过期后,里面的防腐剂会失效,可能滋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某医院曾接诊过因涂抹过期红霉素软膏导致蜂窝织炎的患者。 科学管理家庭药箱 守护药箱安全,需把握三大原则: 1.动态清零:建立“三个月巡查制” 每季度末整理药箱,用“三色标签法”标记药品:红色(过期/变质)、黄色(近效期3个月内)、绿色(安全)。 优先使用近效期药品。 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要确保储备量充足,并预留安全余量。 2.分区存放:打造“微型药房” 上层:儿童药品(独立包装,防止误食)。 中层:成人常用药(按疾病用药分类,如感冒药、胃药)。 下层:外用药、医疗器械(碘伏、纱布等)。 特殊区域:冷藏药品(胰岛素、益生菌等)。 3.特殊药品要特殊对待 胰岛素未开封时在2摄氏度~8摄氏度环境中保存,开封后可在室温(≤30摄氏度)下存放4周。 益生菌制剂需全程冷链,室温下2小时即失效。 急救药如硝酸甘油片需避光保存。需每月检查药片是否变软、变色。 及时处理过期药 我国每年产生的过期药约1.5万吨,但回收率不足20%。随意丢弃的药品会通过污水系统进入自然水体,导致土壤、水源污染。 如何科学处理过期药? 1.官方回收渠道优先 在全国范围内,2800余个合规药品零售企业已完成标准化回收点建设,部分城市开展“过期药换礼品”活动。 2.家庭预处理 片剂、胶囊:捣碎后用纸包好,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理。 液体制剂:倒入密封袋,混入咖啡渣或猫砂,待被吸附后丢弃。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