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会
肾脏作为人体的“净化工厂”,承担着过滤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重要职责。肾病患者的肾脏较“脆弱”,要注意用药安全。在日常生活中,肾病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利尿剂时要慎重。这3类药物看似普通,却暗藏危险,稍不注意就可能加重肾脏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 疼痛发作时,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常常成为人们的“救星”。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达到抗炎、解热、镇痛的效果。然而,这类药物对于肾脏却是一把“双刃剑”。 正常情况下,前列腺素可以维持肾脏血管的舒张状态,保障肾脏的血液灌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其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会导致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脏血管收缩,血流量显著下降。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药物,可能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急性肾损伤,甚至进展为慢性肾衰竭。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已受损,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更低,因此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尽量避免自行服用这类药物。 抗生素 抗生素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抗生素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给肾脏带来沉重的负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多黏菌素等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肾脏排泄,容易在肾小管内聚集,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引发肾小管坏死,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肾病患者要使用抗生素,必须明确感染类型和致病菌,在医生的指导下精准选择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同时密切监测肾脏功能变化。 利尿剂 利尿剂常用于治疗肾病患者的水肿,通过促进肾脏排尿,减少体内多余水分,达到消肿降压的目的。然而,不合理使用利尿剂,可能会打破体内的水盐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给肾脏带来新的问题。 过度使用利尿剂会导致机体脱水,肾脏灌注不足,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同时,利尿剂会促进钾、钠、氯等电解质排出,若使用不当,容易引起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这些紊乱会影响肾脏细胞的正常功能,干扰肾脏的代谢和调节机制,长期如此可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例如,呋塞米是强效利尿剂,若大剂量快速使用,可能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血容量急剧下降,肾脏缺血缺氧,还可能因低钾血症影响肾脏的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加重肾损伤。在肾病患者使用利尿剂时,医生要严密监测,根据水肿的程度、尿量、电解质水平等指标,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 肾病患者用药无小事。为了守护肾脏健康,肾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