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合理用药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妇幼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科学选择避孕方法
过度清洁可能破坏菌群平衡
高热惊厥突发时的“三要三不要”原则
宝宝便秘不用愁 儿科护理有妙方
正确的母乳喂养及乳头护理知识
孩子哮喘发作,家长该如何应对
摔掉门牙后的自救指南
1
11 1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摔掉门牙后的自救指南
 

□黄萌根

    孩子活泼好动,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面对孩子摔掉门牙这一情况,很多家长常常感到惊慌失措。其实,在孩子摔掉门牙后的黄金30分钟内,如果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牙齿是有可能重新被“种”回去的。

    了解牙齿再植的原理和黄金30分钟的重要性

    牙齿再植的原理

    牙齿再植是将脱落牙齿重新植入原牙槽窝。牙齿周围牙周膜对其稳固和营养供应十分重要,脱落后短时间内牙周膜细胞有活性,正确及时再植可帮助其与周围组织建立连接并愈合。

    黄金30分钟的意义

    在牙齿脱落后的30分钟内,牙周膜细胞的活性相对较高,此时进行牙齿再植,成功的概率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牙周膜细胞会逐渐失去活性,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和损伤。

    黄金30分钟内的自救步骤

    冷静捡起牙齿

    当孩子摔掉门牙后,家长要先保持冷静,迅速找到脱落的牙齿。捡起牙齿时,要用手捏住牙冠部分,也就是牙齿暴露在口腔外面的白色部分,千万不要触碰牙根。因为牙根表面的牙周膜非常脆弱,若不小心触碰或损伤,会影响牙齿再植的成功率。

    正确清洁牙齿

    若牙齿脱落且表面受到污染,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无菌水冲洗干净。保存脱落的牙齿时,可将其放入盛有牛奶、生理盐水或自来水的容器中。

    尝试牙齿复位

    在清洁完牙齿后,如果孩子能够配合,家长可以尝试将牙齿轻轻地放回原来的牙槽窝内。让孩子轻轻咬住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帮助固定牙齿的位置。如果无法顺利复位,不要强行操作,以免对牙齿和牙槽窝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妥善保存牙齿

    如果不能及时将牙齿复位,就需要妥善保存牙齿。可以将牙齿放在牛奶中,牛奶的成分接近牙齿周围的组织液,能够为牙周膜细胞提供一定的营养和生存环境;也可以将牙齿放在生理盐水中或者孩子的舌下,让唾液保持牙齿的湿润。但要提醒孩子不要吞咽牙齿。

    尽快就医

    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家长要尽快带孩子前往附近的口腔医院就诊。在去医院的路上,家长可以用冰袋或者冷毛巾包裹装有牙齿的容器,保持牙齿的低温状态,这有助于延长牙周膜细胞的存活时间。

    就医后的处理流程

    医生的检查与评估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对孩子的口腔进行全面检查,先观察牙齿的损伤情况,包括牙冠、牙根是否有折断等,然后会通过X光等影像学检查,了解牙槽骨的情况以及牙齿在牙槽窝内的位置。

    牙齿再植手术

    如果医生判断牙齿可以进行再植,会进行专业的牙齿再植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会对牙槽窝进行进一步的清洁和处理,去除里面的血块和杂质,为牙齿的植入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会将牙齿准确地植入牙槽窝内,并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将牙齿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以保证牙齿在愈合过程中保持稳定。

    术后指导

    牙齿再植手术后,孩子需要遵医嘱避免用受伤的牙齿咀嚼食物,尽量吃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保持清淡饮食,多喝水,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口腔清洁,按照要求使用漱口水,每天按时刷牙,注意避开受伤的牙齿。术后3~5天不可以进行剧烈运动,比如快跑、打篮球、跳绳等,同时要避免大笑、频繁说话,以免引起手术区周围肌肉牵拉,导致腮部出现伤口撕裂。

    预防孩子摔掉门牙

    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在家中,家长要确保地面干燥、整洁,及时清理地面上的水渍和障碍物,避免孩子滑倒。在楼梯、阳台等危险区域安装防护栏,防止孩子意外坠落。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要教育孩子在玩耍时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在狭窄的通道或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过于激烈或危险的活动。

    孩子摔掉门牙虽然是一件令人紧张的事情,但是只要了解牙齿再植的原理和方法,在黄金30分钟内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就有可能让牙齿重新“种”回去。同时,我们也要重视预防工作,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

 (作者供职于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