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锦锦
《中国儿童便秘诊治共识》显示,我国儿童便秘发生率为3%~8%,婴幼儿阶段尤为高发。不过,家长不用过度焦虑,科学的儿科护理方法能有效缓解宝宝便秘,让宝宝的肠道重新恢复“活力”。
宝宝出现便秘,背后存在着诸多诱因。
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看,婴幼儿的肠道神经系统和肌肉发育尚不成熟,肠道蠕动节律不稳定,从而导致排便动力不足。
在饮食方面,相较于母乳喂养,奶粉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牛奶中的蛋白质分子较大,部分宝宝难以完全消化,这可能会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在辅食添加阶段,如果过早让宝宝摄入精细食物,缺乏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大便会因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变得干结。此外,饮水量不足、生活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宝宝的排便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成因,饮食调理是一种基础且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对于采用奶粉喂养的宝宝,家长必须严格按照奶粉包装上的说明进行冲调,防止奶粉浓度过高,以免加重宝宝的肠道负担。在更换奶粉时,可运用“混合转奶法”,也就是将新奶粉与旧奶粉按一定比例逐步替换,为宝宝的肠道留出1周~2周的适应时间。宝宝添加辅食后,可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添加到宝宝的食谱中。膳食纤维可软化大便,同时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此外,每天还需确保宝宝摄入适量的白开水。
腹部按摩能够有效改善宝宝的便秘状况。家长先将双手洗净并搓热,然后让宝宝仰卧,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柔地做顺时针环形按摩。按摩力度以宝宝腹部微微下陷1厘米~2厘米为宜。这种按摩方式可以刺激肠道平滑肌,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此外,中医推拿中的清大肠法也值得尝试。家长可用拇指指腹从宝宝虎口推向食指指尖,每次推拿100下~300下,能够起到清利肠腑、消积导滞的作用。
运动对于改善宝宝便秘同样至关重要。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引导他们开展翻身、爬行等活动,每日确保有30分钟~60分钟的活动时间。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家长可以陪他们玩踢球、捡积木等游戏,通过运动增强腹肌力量,进而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家长可协助他们做被动操,屈伸宝宝的四肢,转动髋关节和膝关节等,模拟运动状态。
若宝宝便秘严重,采取上述护理措施后仍未见改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或者使用开塞露等药物。需要明确的是,药物仅作为应急手段,长期依赖会降低肠道自主排便的能力。部分临床研究显示,补充益生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宝宝的便秘症状,但需遵循医嘱使用。
宝宝便秘虽然较为常见,但是只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从多方面入手,就能帮助宝宝摆脱便秘的困扰。倘若宝宝便秘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呕吐、腹胀等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病变。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邹城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