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郑州帖氏飞针学术流派 针入贵速 既入徐进
温病学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中医“标本”论的临床实践
风湿病的命名与分类特点
1
11 1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温病学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李孟良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疗方法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其研究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传染病学科。长期以来,温病学理论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控制多种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清代以前,中医对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尚不清晰,缺乏具体的病名分类,主要沿用六经辨证等方法进行治疗。清代温病学派创立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疗体系。如今,温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现代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实践中仍广泛应用。
卫气营血辨治大叶性肺炎
以急性感染性疾病大叶性肺炎为例。患者王某,因外感风邪后突发高热、咳嗽,继则咯铁锈色痰,并见神昏谵语,四肢不温,舌质红、苔黄。此证乃风邪迅速化热,热邪壅肺,逆传心包所致,符合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论。治疗当以清心开窍为主,可选用清宫汤配合安宫牛黄丸;或据证情选用紫雪丹、至宝丹,临床效果显著。大叶性肺炎属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疾病范畴,运用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治疗,常能取得较高的治愈率,缩短病程。
卫气营血辨治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传染性疾病,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例。初期因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认识不足,患者死亡率较高。后来,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特点,临床上运用卫气营血传变理论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疗效。
流行性出血热传变急骤,在发热期即需要防范耗血动血之变。血耗则阴伤,真阴被耗,肾水枯竭,故出现尿少尿闭。动血则血不循常道而行,外溢肌肤,则见斑疹;脉络灼伤,则见衄血,二便下血;血少气弱,阳气衰竭,则形成寒厥(低血压休克)。邪热内陷,则心包经受邪,灼液成痰,痰热阻闭包络,神志被蒙,为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邪热内陷,厥阴肝经则发痉厥、抽搐(低血压休克和尿毒症同时出现)。患者病情危重,如果治疗不当,往往会造成死亡。清热解毒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常用的方剂是银翘散。方用金银花、连翘、竹叶等药,为透热清气的主方。“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及斑疹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特征。治疗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如赤芍、牡丹皮、丹参等。若患者持续高热不退,须警惕神昏、肢厥、出血等危候,提前应用清瘟败毒散加金银花、丹参等方药。少尿期,如伴大便秘结,可考虑应用大承气汤煎取100毫升药液保留灌肠,通腑缓泻,防止毒邪蓄积诱发尿毒症。
三焦(湿热)辨治伤寒
以肠道传染病伤寒为例,伤寒与副伤寒属于行急性肠道传染病,死亡率较高。笔者认为,其当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临床常将伤寒辨证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三型。对于湿热并重或湿重于热者,常选用王氏连朴饮(加减)治疗。方中黄连,为清热燥湿之主药;厚朴,行气除满,配伍栀子、半夏,共奏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之功;石菖蒲,芳香化浊、醒神开窍,协助黄连、栀子以清热燥湿,厚朴、半夏,以除湿化浊;豆豉、芦根相配,清宣上焦郁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化浊之功,使湿热分消、气机调畅。
伤寒初起类似感冒,易致失治或误治。若误用解表发汗之法,非但湿热之邪难解,反致邪气流连,病情恶化,出现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等危候,故辨证尤须详审。
伤寒即使治疗得当,症状一时缓解,然湿性黏滞,病邪常未根除,易于反复。为防止复发,患者需要坚持服药4周。待症状完全缓解,且连续2次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均正常后,继服香连丸2周。患者如果在此期间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方可停止治疗。若湿重于热者,可加黄芩、滑石以增清热利湿之效;若见白㾦(皮肤晶亮粟粒状疱疹),可加竹叶、薏苡仁,透热外达,渗利湿邪,使湿热之邪表里分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