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豪 王文明 刘洪峰
药物组成:龙胆12克,生地10克,黄芩12克,栀子6克,柴胡18克,当归12克,苏木6克,赤芍15克,红花6克,鬼箭羽15克,炒王不留行30克,郁金12克,木香9克,陈皮12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 方药加减运用:乏力气短者,加党参、黄芪;情绪焦虑者,加合欢皮、百合;瘙痒者,加蝉蜕、地肤子;口苦、苔腻重者,加清半夏、薏苡仁;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夜间疼痛加重者,加全蝎、白芷;失眠易醒者,加酸枣仁、龙眼肉;便秘者,加生大黄、火麻仁。 注意事项: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忌食牛肉、羊肉、海鲜、韭菜等食物。 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聚集性水疱分布在单侧周围神经周围,呈带状分布,有较为明显的神经痛。发病时,患者局部疼痛剧烈,呈刀割样或烧灼样,容易出现痛觉过敏,一部分患者在疱疹结痂后还会有延续性神经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归属于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蛇丹”等范畴。《外科大成》描述其临床表现为“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如水疱,痛如火燎。” 带状疱疹的病机主要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胃湿热,外感热毒邪气,火毒入络,导致局部津亏气少,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毒邪外溢皮肤,则出现疱疹。疱疹分布于颞侧、眼、耳前、耳后、胁、少腹、臀部,以及大腿内侧、会阴等部位,属于肝经;疱疹颜色鲜红或暗红,周围皮肤鲜红、灼热,其脉弦、滑数。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研制了龙胆止痛通络汤。笔者根据患者体质的差别灵活用药,兼以攻邪,常用苦寒药物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多用藤类、虫类药物,其性善走经络、行气血,使阻滞之瘀血运行通畅,以达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方中龙胆,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经湿热;黄芩、栀子,助龙胆以增强清泄肝胆实火与肝经湿热的作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泻火利湿而不伤阴;柴胡,疏利肝胆之气,理气止痛;赤芍、当归、红花等药材,促进血行,对各类瘀血证均有治疗作用;鬼箭羽,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木香、陈皮,理气行气;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祛邪而不伤正,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2024年6月25日初诊:患者赵某,男性,59岁,神清,痛苦面容,右侧胸部、背部有暗红色簇集带状疱疹,伴有麻木、疼痛,右臂上举困难,乏力,气短懒言,纳差,睡眠不佳,大便不成形,小便尚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蛇串疮。 证候诊断:肝胆湿热兼血瘀。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龙胆12克,生地10克,黄芩12克,栀子6克,黄芪15克,酸枣仁20克,柴胡18克,当归12克,苏木6克,赤芍15克,红花6克,鬼箭羽15克,炒王不留行30克,郁金12克,木香9克,陈皮12克,甘草3克。共7剂,水煎服。 7月2日二诊:患者疼痛、乏力明显减轻,疱疹数量较前减少一半,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右臂上举疼痛感减轻。上方黄芪用量增至30克,继服。患者坚持治疗半个多月,病情明显好转。 7月18日三诊:患者睡眠尚可,饮食尚可,疼痛轻微,疱疹结痂。在二诊方药基础上,加炒白术24克,酸枣仁用量减至10克。继服7剂。 7月25日四诊:患者近期未发生胸部、背部不适,疱疹未再发作,大部分结痂已经脱落,夜晚睡眠尚可。 笔者嘱咐患者按原方继续服药10剂后,结痂全部脱落,疼痛消失,痊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