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健康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透析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
对一名高龄重症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诱导管理
易被漏诊、误诊的囊腔性肺癌
1
11 1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易被漏诊、误诊的囊腔性肺癌
 


□黄 宁

   陈女士每年都要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8年前,她在体检后突然发现报告上出现“右上肺有一个17毫米×13毫米的空洞影像”的描述,这让她很害怕。她到多家医院求医。有的医生认为是陈旧性肺结核留下的空洞,有的医生认为是肺囊肿或肺大疱等良性病变,建议继续观察。陈女士就每年做一次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
    前不久,陈女士的妹妹因肺结节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陈女士在探望妹妹时,对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田建昌说起了她的老毛病:“8年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啥病,一直当良性病变观察。”
    田建昌听了陈女士的话后,让陈女士拿来她历年来的影像资料。通过认真对比陈女士历年来的影像资料,田建昌发现了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空洞从最初的17毫米×13毫米悄悄长到了35毫米×30毫米,囊壁上隐约可见细微的不规则变化。“这不是普通的空洞,是罕见的囊腔性肺癌。”田建昌给出明确诊断。
    囊腔性肺癌是指肺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囊性空腔的特殊形态,病理上‌主要以腺癌多见‌,鳞癌相对少见。这种类型的肺癌可能合并肺大疱或者肺囊肿,因此在诊断上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从病理机制来看,囊腔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造成气道异常,形成类似“止回阀”的机制,导致气体只能单向输入而难以排出。
    2.肿瘤内部坏死液化形成空腔。
    3.肿瘤细胞沿着肺泡壁生长,形成囊腔结构(多见于贴壁型腺癌)。
    囊腔性肺癌在CT影像上呈现的薄壁空洞,与肺大疱、肺囊肿、结核空洞、真菌感染(如肺曲霉菌球)等良性病变相似,让人难以分辨。另外,有的囊腔性肺癌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更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田建昌对陈女士说:“这种肿瘤就像藤蔓一样沿着肺泡壁生长,中间坏死而形成空腔,就像在肺里藏了个‘空心肿瘤’。正是这种迷惑性,使你的病被耽误了这么多年。”
    对于囊腔性肺癌,需根据分期进行治疗。
    对于早期囊腔性肺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考虑辅助治疗。
    对于局部晚期囊腔性肺癌患者‌,可考虑在新辅助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后进行手术,或同步进行放化疗。
    对于晚期囊腔性肺癌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后需定期进行胸部CT复查,监测是否复发和转移。
    幸运的是,陈女士的肿瘤尚未扩散。手术团队迅速制定方案。田建昌主刀,在胸腔镜下为陈女士实施了右上肺癌根治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了田建昌的诊断——浸润性肺癌。目前,陈女士正在恢复中。
    “这个病例的警示意义极强。”田建昌说,“囊腔性肺癌就像一个‘伪装者’,影像学特征太不典型,极易被长期误诊、漏诊,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他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事项:
    1.重视肺部体检。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发现早期肺癌尤其是隐匿性肺癌的有效手段。
    2.勿轻视小问题。若发现有肺结节、肺空洞等,即使无症状,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动态观察至关重要。
    3.找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若有长期存在、诊断不明确的肺部病变,建议到大型综合医院胸外科或呼吸科寻求多学科会诊(MDT),或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评估。
    4.要了解肺癌特殊类型相关知识。基层医生需提高对囊腔性肺癌等不典型肺癌的认知,掌握相关影像知识,学会通过影像片识别囊腔性肺癌、肺大疱、肺囊肿等。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发现肺部空洞或囊腔病变后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长期存在、形态特殊的病灶,应每3个月~6个月做一次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作者供职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