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胆红素升高的成因与应对 |
|
刘旭东 拿到体检报告后,有一些人看到胆红素升高的字样就心头一紧,下意识地联想到是不是得了肝炎?肝脏是不是出了问题呢?其实,胆红素升高并非肝病的专属信号,其成因多样,既可能是生理性的短暂波动,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下面,本文将带大家科学认识胆红素,分清危险信号。 要先明确胆红素的本质。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当红细胞衰老破裂后,血红蛋白会转化为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经肝脏加工后,转变为可以经肾脏排出的直接胆红素,并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胆红素含量极低(总胆红素正常值一般为3.4微摩尔/升~17.1微摩尔/升),一旦肝脏代谢功能异常、胆道排泄受阻或红细胞破坏过多,就可能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出现皮肤、巩膜颜色发黄的症状。 胆红素升高并不等于患有肝病,不用过度紧张。生理性因素方面,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可能出现生理性黄疸,这是由于其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一般1周~2周便会自行消退;成年人若短期内大量食用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或者在剧烈运动、熬夜、饮酒后,也可能出现暂时性胆红素轻度升高,一般调整生活习惯后可以恢复正常。溶血性疾病也会导致胆红素升高,当红细胞因自身免疫问题、输血不当、蚕豆病等原因被大量破坏时,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远超肝脏代谢能力,便会引发溶血性黄疸,这类情况的核心问题在于血液系统,而非肝脏本身。此外,胆道梗阻也是常见的诱因,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会堵塞胆道,导致肝脏加工后的直接胆红素无法顺利排出,逆流入血引起梗阻性黄疸,虽然表现为胆红素升高,但是病因是胆道阻塞,并非肝脏原发性病变。 不过,某些情况下的胆红素升高要警惕肝脏问题。如果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提示肝脏存在病变,如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当肝脏受损后,既无法有效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又不能及时排出直接胆红素,导致两种胆红素同时堆积。如果体检报告中除了胆红素升高外,还伴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提示肝细胞坏死)、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等肝功能其他指标异常,大概率是肝脏疾病导致。同时,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尿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等典型症状,要立即就医排查肝病。 发现胆红素升高后,应按步骤进行科学应对。首先,关注数值与类型:轻度升高(仅略超出正常值上限)且无其他异常时,可以调整作息、清淡饮食,一两周后复查;若数值明显升高(如总胆红素超过34微摩尔/升),或直接、间接胆红素单一显著升高,要进一步检查。其次,完善相关检查:通过肝功能检查、乙型肝炎五项检查,以及丙型肝炎抗体排查病毒性肝炎;通过肝胆B超检查、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肝脏形态及胆道情况;若怀疑溶血性疾病,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最后,遵医嘱干预:生理性胆红素升高,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即可;病理性胆红素升高,要针对病因治疗,如肝炎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胆道梗阻患者要进行手术解除梗阻。 总之,胆红素升高只是一个信号,而非疾病本身。发现胆红素异常后不必盲目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是结合数值、检查指标及自身症状,由医生判断病因并针对性处理。守护肝脏健康,从科学解读体检报告开始。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