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胆红素升高的成因与应对
骨显像辐射安全性及防护策略
内镜检查后胃肠道黏膜修复的饮食要点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年轻人脑梗死的诱因及早期识别
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
1
11 1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骨显像辐射安全性及防护策略
 

张延腾

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体系中,全身骨显像犹如一位“沉默的侦探”,凭借独特的显像原理,能够在骨骼细微变化中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
在检查时,医生会将含微量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剂经静脉注入受检者体内。这些显像剂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骨骼,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尤其在成骨细胞活跃区域或骨骼损伤处会大量积聚。随后,通过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或CT等专用显像设备对全身进行扫描,捕捉显像剂发出的射线并生成反映骨骼代谢状态的影像。影像中的“热点”或“冷区”常提示骨骼异常,例如骨肿瘤转移灶多表现为“热点”,而骨梗死区域可能呈现“冷区”。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在肿瘤诊疗中,它能为癌症患者早期发现骨转移灶,较X线检查提前3个月~6个月发出预警,为调整治疗方案争取时间。在骨科领域,骨显像可以用于诊断X线难以识别的隐匿性细微骨折,还能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程度、判断移植骨的存活状态等。此外,对于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等代谢性骨病,骨显像也能提供关键诊断依据。
检查流程相对简便:静脉注射显像剂后等待2小时~4小时,让显像剂充分分布于骨骼,期间受检者可以在候诊区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待期结束后,受检者平卧于检查床,SPECT或CT从头部至脚部缓慢扫描,全程20分钟~30分钟,受检者身体保持静止状态即可;检查结束后可以恢复正常活动,不影响日常生活。
提及放射性药物,多数人会担忧辐射风险。实际上,骨显像所用放射性核素剂量极低,且物理半衰期短(数小时至数天),大部分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次骨显像的辐射剂量为3毫西弗~5毫西弗,远低于可能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的阈值(一般认为年辐射剂量超过100毫西弗才存在显著风险),其辐射风险与检查的诊断价值相比微乎其微。
为做好辐射防护,受检者要注意以下几点:近期接受过钡餐检查或使用过含钡药物,待钡剂完全排出(一般1周~2周)后再进行骨显像,以防影响成像质量;检查后应多饮水,加速显像剂排出;48小时内避免与婴幼儿、孕妇密切接触,预防他人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检查后2天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以减少放射性物质残留。受检者在进行检查时,医务人员也会对其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根据受检者的体重、身体状况精准计算显像剂用量,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将剂量降至最低标准,操作时穿戴铅衣、铅帽、铅手套等防护装备,也能有效阻挡射线危害。
了解全身骨显像的原理、掌握辐射防护知识,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在检查时积极配合,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兖矿新里程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