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旭
患者李某,男性,65岁,因反复胃脘疼痛十余年,加重伴泛吐清水前来就诊。患者十余年来胃痛时作时止,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病情多次反复,久治不愈。半年前,患者因突发消化道出血入住某医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住院治疗10天后,出血症状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上腹部隐痛依旧,时轻时重,空腹及夜间尤为明显。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症状始终未能根除,遂寻求中医治疗。 初诊时,患者神情倦怠,面色萎黄,上腹部隐痛绵绵,痛有定处,夜间痛甚,影响睡眠,每遇寒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后疼痛加剧,得温则舒,伴有泛吐清水,食欲不振(每天进食量不足半碗),稍事活动即感气短,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腻,脉迟缓无力。 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等,笔者辨证分析如下:患者年逾六旬,脏腑功能渐衰,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失常,故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脾阳亏虚,寒自内生,寒凝气滞,故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脾胃虚弱日久,气血生化无源,气虚无力行血,瘀血阻滞胃络,故痛有定处、舌质紫暗;阳虚失于温煦,则四肢不温、脉迟缓无力;湿浊内生,故苔薄白腻。 诊断:胃脘痛。 证属:脾胃虚弱、瘀阻湿滞。 治则:补脾益气、行滞化瘀、温中止痛。 方药:黄芪50克,党参30克,白芍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丹参10克,天花粉10克,佛手10克,木香10克,桂枝10克,延胡索10克,乌贼骨10克,五灵脂10克,制附子6克,吴茱萸6克。水煎,取汁400毫升,分早、晚分两次温服,每天1剂,连服10剂。 按语: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扶助正气;制附子、桂枝、吴茱萸,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乳香、没药、丹参、五灵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佛手、木香,理气和胃、助运化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乌贼骨,可以制酸,保护胃黏膜;天花粉,润燥生津,防温燥伤阴。 患者服药10剂后复诊,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胃脘疼痛较前减轻,夜间已能安睡,泛吐清水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渐增(每天进食量较前大为好转),四肢末端转温,舌质紫暗较前减轻,舌苔薄白,脉迟缓改善(较前有力)。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去掉天花粉,加炒白术15克,增强健脾祛湿之力。 患者遵医嘱连续服药3个月,期间根据症状变化对方药进行微调,胃痛症状逐渐消失,饮食恢复正常,神疲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状完全缓解。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面已经完全愈合,黏膜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患者胃痛未复发,脾胃功能健运,身体状况良好。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