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肿瘤二则
补肾回阳治疗阳虚高热
行滞化瘀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附子山萸汤组方解析
单方验方
1
11 1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补肾回阳治疗阳虚高热
 


□杨彦伟

中医一般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由外邪侵袭导致,内伤发热多由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等导致。要鉴别二者,多从病程长短、热势高低等方面着手。笔者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工作多年,所见发热患者以外感为多,内伤亦不罕见,下面是一则阳虚高热验案。

杨某,男性,25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热伴乏力半年。
病史: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高热(体温40摄氏度),伴乏力气短,活动后心慌,在当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提示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先后进行两次骨髓穿刺,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接受化疗2次,并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及抗感染药等治疗,病情未得到控制,因经济原因出院。患者曾服用归脾汤、白虎汤、柴葛解肌汤等,亦无效,现每一两周输一次红细胞悬液及血小板维持治疗。
刻诊:患者每天下午发热,体温最高时达40摄氏度(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针可以暂时退热2天),乏力气短,活动后则心慌,刷牙时牙龈出血,视物有重影,睡眠较差,饮食尚可,口淡不渴,大小便正常,舌淡暗、有齿痕,舌苔少,脉数而大。
辨证:肾虚阳衰、阳虚不潜。
治则:补肾回阳。
方用茯苓四逆汤加肾四味化裁。制附子(先煎45分钟)20克,炮姜20克,炙甘草15克,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肉桂6克,白芍20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仙灵脾30克,补骨脂15克,仙鹤草60克,茯苓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姜15克,大枣10个。共7剂。水煎,每天1剂。
二诊:患者乏力气短及心慌症状稍微减轻,仍隔天注射地塞米松针一支,体温最高39.2摄氏度,口稍干,其他症状同前。上方制附子(先煎1小时)剂量改为30克,加熟地30克。共7剂。水煎,每天1剂。
三诊:患者4天来未注射地塞米松针,体温最高38.5摄氏度,乏力已不明显,视物仍有重影感,舌脉同前。在二诊方基础上加山萸肉15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近3天患者体温正常,除了视物重影外,其他症状不明显。
随访:患者按上方化裁治疗半年,体温正常,曾输血小板一次,后来多次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偏低,但是自我感觉无明显不适。
按语:以温里药治疗发热疾病可以上溯至张仲景。笔者结合前贤论述及临床观察,认为阳虚发热的病机是肾阳衰败,阳气无根而浮越于外、于上的真寒假热证,治宜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临床研究发现,内伤发热患者以气虚、湿阻、阴虚为多,血瘀、气郁相对少见,阳虚较少,阳虚高热尤为罕见。阳虚发热之证,临床除了发热外,表现为有常、有变:常者,可见畏寒肢冷、口淡下利、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虚寒表现;变者,可见心烦气躁、口干而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医生只有正确采集病史、舌脉等信息,才不会误诊、漏诊。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