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警惕“看不见”的溶血
黑色素瘤的手术治疗
成功夹闭180余例前循环脑动脉瘤
如何防治胃肠外科术后并发症
给帕金森病患者大脑安装“起搏器”
1
11 1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警惕“看不见”的溶血
 

警惕“看不见”的溶血
□徐瑞平

虚惊一场

   近日,值班的同事做完电解质分析后,发现一名妇产科患者的电解质血钾值为6.8毫摩尔/升;经过复查后,血钾值为7.0毫摩尔/升。
    我们通过肉眼检查标本外观,发现无脂血、无溶血,其他检验结果除甘油三酯值为2.56毫摩尔/升外,也无明显异常。
    根据检验科危机值登记规则,我们立刻打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告知患者的血钾危机值并简单询问了抽血情况。
    临床医生看到患者的血钾结果后,既担心患者出现意外,又困惑于患者未显出高钾症状。再三确认后,他们又打电话给检验科工作人员,表示该患者没有血钾增高的症状,询问“此结果是不是有问题,患者标本是不是溶血或者搞错了”。
    接电话的检验科值班同事再次检查了标本,标本显示采血量充足且无肉眼可见溶血;又询问相关人员患者抽血是否顺利、是否为输液侧抽血等。在得到确定回答后,检验科值班同事建议:如果对结果有疑问,请对患者重新抽血,并注意避免溶血。二次抽血后,复查该患者血钾值为3.68 毫摩尔/升。多次重复检测,结果均正常。
    由此可见,第一次标本应该是溶血了,但溶血并没有改变血清颜色。也就是说,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标本溶血,但溶血程度是肉眼不可见的,检验科工作人员误以为标本正常。但由于从标本的采集到标本的分析,经过的步骤太多,找不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好,检验科工作人员与临床医生沟通及时,尚未给患者造成恶性后果。

案例分析

   标本溶血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这是医务人员都知道的。避免标本溶血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临床溶血的定义为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高于0.3克/升,因为只有此时,血浆或者血清样本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粉色至红色外观。
    一般判断溶血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
    1.是根据血浆或血清的颜色和透明度。
    2.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或者测量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
    3.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虽然现在一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能够自动检测血清指数(包括溶血、黄疸和脂血指标),但大部分基层医院的设备还是没有此功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溶血主要还是以目测判断为主。
    血浆或者血清样本出现肉眼可见的粉色至红色外观,此时溶血很容易被检验人员发现。但一部分溶血肉眼并不可见,因此,在工作中,当血钾、乳酸脱氢酶等异常增高时,检验人员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如果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应警惕是否发生了隐性溶血,及时和医生沟通并安排患者抽血复查。
    比如上述案例,如果是低血钾标本发生隐性溶血,再导致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偏高,那后果就很严重了——不仅会带给临床错误的信息,耽搁患者的病情,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保证标本的正确采集,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第一步。
    标本发生溶血,除了病理性原因(血管内溶血)外,主要是技术性原因。如穿刺处消毒所用消毒液未干即开始采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导致采血时有空气进入或产生泡沫,使用了劣质采血器,采血不顺,采血量不足,运输时动作过大,分离血清操作不当等,均会导致溶血。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医院各科室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执行标准化操作程序,加强从患者准备到标本釆集、运输,再到检验科标本处理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尽量减少这种误差。
    检验人员如果发现标本溶血,应弃置并记录溶血标本,并建议临床医生重新采血。如果不能重新采血,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标本发生溶血”,并向临床医生说明溶血对检验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

心得体会

   样本质量决定结果质量。只有加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增强临床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精神,拓展检验人员的临床知识面,才能进一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作者供职于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