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家扶持传承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应运用中医药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中医应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下进行
手足口病知多少
石冠卿:辨证论治 精方简药
1
11 1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石冠卿:辨证论治 精方简药
 

石冠卿:辨证论治  精方简药

    石冠卿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经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他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对肝胆、脾胃以及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经验,
    石冠卿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研究颇深,他崇尚脾胃学说,善于治疗内科杂病。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他时常告诫学生:“习医贵勤,学要精思,持之以恒,学识大进。”同时,他很重视医德,时常对学生说:“医为仁术,品行不端正,医术虽高明,也无法取信于人。”
习医贵勤,学要精思
    石冠卿认为,初学中医的人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医理深邃,是中医学的源泉。自古凡在中医学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没有不熟读《内经》的。这是他的临证思路之一。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石冠卿认为,中医各科的理论,比如针灸、气功、推拿、伤寒、温病、内外科、运气学说以及历代各家学说等,无不源于《内经》。我们都知道《内经》是2000多年来的“医学之祖”,非因它出现的时间最古远,而是由于它提供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原则,之后的医学著作都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以经络、腧穴、刺灸法为基础发展了“针灸学说”;导引、吐纳、养生为气功推拿之源;“六经”“三焦”“热论”为伤寒、温病学派的理论基础,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沿用《内经》中六经的名称,分各种外感热病为“三阴三阳”六类证候,这继承了《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为后代医家树立了医学典范。华佗赞叹《内经》为“此活人书也”。
    《内经》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为中医学的源泉。自《内经》问世以来,有诸多名医对其进行注释。名医注释均有独特见解和发挥,这就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内经》的理论和内容。《内经》虽然不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专业书籍,却完整地包括了四诊(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开后世医学之先河,因而后世医学各科理论均是从此书发展起来的,其为祖国医学之本源。综上所述,可知历代医家的伟大成就及中医各科的发展均源于《内经》,故学习中医者不可不读此书。
辨证论治,抓住主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医的精髓。石冠卿指出,中医在临证时,为患者开处方和运用药物时,必须抓住主证。他非常重视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必须从整体出发,切不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这种对号入座的治疗方法 ,不仅会贻误病情,还有碍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在临证过程中,石冠卿非常注重临证经验的总结,并严格遵循柯韵伯的“有是证,便用是方”之说。同时,他非常重视四诊合参,八纲辨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立法用药也十分贴切,时常获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临床诊断,石冠卿强调,中医既需要辨证,又需要识病。他说,辨病有利于分析病因及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辨证则有利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分析疾病的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等情况,使治疗能够做到因人而异。石冠卿认为,中医辨证具有整体观,西医辨病针对性强,各有优势,应当结合起来。同时,他指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有机联系,不是简单凑合。比如,不能把西医的炎症与中医的热证等同起来,不能一见肺炎就用黄芩、知母等。他认为,中医治疗疾病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精方简药,随机应变
    石冠卿用药以轻剂著称。他经常说:“一名医生能否做到药少而精,可反映其辨证的水平。”他认为,中医临证时,治疗疾病的关键是随机应变,这是他的临证思路之一。
    一是制方要严,选方要准。石冠卿在临证时,运用药物最讲究严谨,力求简单而不繁杂,达到专而不杂,每增减一味药,必反复斟酌。他书写的处方,少则五六味药,多则八九味药,很少有超过10味药者。他时常说:“用药如用兵,贵精而不贵多。”他认为,医生诊治疾病,应做到方药精炼,既可提高医生辨证的准确性,又能少用药物,进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是加减有则,灵活运用。石冠卿在修改学生的处方时说:“用药最忌复杂,病愈复杂,用药愈精。”若处方中一两味药与治病无关,可用可不用,宁可删除,力求简明扼要。肝阴不足之失眠,以酸枣仁汤加合欢皮一味,效果颇佳。药物本为补偏救弊之用,当中病即止。中医要知药物可以治病,也可致病,错用、乱用或者无病用药,均可扰乱正气,对身体健康反而不利。同时,中医必须根据病情轻重、病势缓急、体质强弱和药物性能辨证用药。
    三是药必适量,不宜过大。石冠卿在总结多年的临证经验时指出,用药量越大,其弊越深。玉屏风散是治疗老年人卫气虚弱易感冒之方,用大剂量就会造成胸满不适,用小剂量则无胸满之弊。在用药少而精的同时,还要注意剂量的轻重,对于效果不好的疾病,要先检查处方是否对证,不要只想到剂量不够大。因此,用药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患者的体质、病情为宜。
    他强调,中西医结合与保持中医特色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本报综合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